王義雄觀點:「黨外在野大聯盟」的目標為何?

2025-06-19 06:40
「黨外在野大聯盟」舉行成立大會。(資料照,柯承惠攝)

在台灣政治發展史上,「黨外」一詞承載著反對威權、追求民主的珍貴精神,曾是台灣社會對抗一黨專政的集體記憶。然而,今日的民進黨卻將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政治符號據為己有,同時以「反中仇共」作為政治動員的唯一手段,對在野勢力進行系統性的「抹紅」操作。這種雙重標準不僅扭曲了台灣的民主政治,更使公共討論空間日益狹隘。民進黨壟斷話語權、背離真正的「黨外」精神,將台灣民主推向危險的對立深淵。

「黨外」一詞在台灣政治史上具有特殊意義,它指的是戒嚴時期非國民黨籍政治勢力的統稱,包含了各種不同意識形態但共同反對威權統治的力量。這段抗爭歷史是台灣全民共同的政治遺產,不應被任何單一政黨壟斷。然而,民進黨近年來的操作卻試圖將「黨外」與民進黨劃上等號,彷彿只有認同民進黨路線者才有資格繼承這一名號。

這種歷史詮釋權的壟斷在6月11日「黨外在野大聯盟」成立時表露無遺。民進黨立委王定宇第一時間的反應不是檢討為何社會出現新的在野結盟需求,而是機械式地貼上「紅統」標籤。這種反應恰恰顯示民進黨已將「黨外」視為其意識形態專利,任何不遵循民進黨路線的反對聲音都被排除在正統「黨外」論述之外。這種做法與當年國民黨打壓黨外人士時使用的「匪諜」指控何其相似,顯示民進黨在取得執政地位後,已不自覺地複製了它曾經反對的威權思維。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真正的「黨外」精神強調的是包容多元聲音、反對一言堂,而今日民進黨卻容不下任何對其兩岸政策的批評。從鄭麗文、蕭旭岑到館長陳之漢,再到北一女教師區桂芝,這些背景各異的人士之所以能形成政治結盟,正是因為現行體制下在野聲音被系統性邊緣化。民進黨對「黨外」話語權的壟斷,實際上是一種民主退化的表現,將豐富的政治光譜簡化為「民進黨vs.親中勢力」的二元對立。

更令人憂慮的是,民進黨將「反中」塑造成檢驗政治立場的唯一標準。在這種思維下,任何主張兩岸交流、批評台獨冒進主義的聲音,不論其論據多麼合理,都會被貼上「親中賣台」的標籤。前國民黨立委鄭麗文與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等人組成的聯盟,之所以被民進黨立委王定宇第一時間指控為「紅統」,正是這種標籤化思維的典型表現。民進黨完全不去思考為何連北一女教師區桂芝這樣的知識分子都願意加入在野聯盟,反而立即啟動「抹紅機制」,這顯示其已經喪失了與不同立場者進行理性對話的能力。

這種話語權壟斷的惡果是台灣公共討論空間的極度窄化。當「反中」成為唯一的政治正確,關於兩岸關係、能源政策、產業發展等重大議題都無法進行實質性辯論,因為任何批評都可能被轉化為對「台灣價值」的背叛指控。這種氛圍下,台灣的民主品質自然日益惡化。 (相關報導: 風評:「台灣人」身份能被國家撤銷嗎? 更多文章

台灣民主化初期,社會曾對「政黨輪替」寄予厚望,認為這將帶來更開放的言論空間與更公平的權力分配。然而,民進黨的執政實踐卻顯示,缺乏制衡的權力無論在誰手中都可能導致民主的異化。民進黨對「黨外」話語權的壟斷與對在野勢力的系統性「抹紅」,實際上正在將台灣帶向一種新型態的威權主義。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