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嘉宏觀點: 川普2.0對台灣的多重衝擊─交易式國際政治裂解民主陣營

2025-06-19 07:00
面對川普2.0,文章主張台灣應調整戰略重心,強化自主防衛、推動產業轉型與多元外交,並以務實態度應對兩岸關係,尋求安全與主體性的平衡。圖為2025年6月16日,川普在加拿大出席G7峰會。(美聯社)
目錄

自從2025年美國總統大選塵埃落定,川普成功重返白宮,這個世界沒幾天好日子。這個結果不僅在國際戰略格局上掀起波瀾,也讓台灣政學界高度警覺,普遍表示悲觀的看法。所以,證諸後來的發展,這不僅是一場選舉,更像是全球秩序重構的預告與實踐,涉及經濟聯動、區域安全與民主體制的多重挑戰。美國的「MAGA」,正從選舉結果出發,像是震央發出震波對台灣在地緣政治、經濟轉型、軍事防衛、對美互動及認知戰風險等面向全面衝擊,台灣正處於美中角力與全球動盪的十字路口,必須以自主防衛和多元外交戰略,堅守民主與安全的生存空間。

一、投票結果顯露民主黨的頹勢和美國價值典範的改變

本屆大選中,約2.5億合格選民中僅有1.36億投票,投票率略低於55%。川普獲得7070萬票,僅比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哈瑞斯高出約500萬票,卻成功翻轉選舉人票。與2020年相比,總投票數減少約1900萬,拜登陣營流失1550萬票,川普亦少380萬,顯示兩黨皆失去部分群眾支持。當時,台灣學界普遍認為,民主黨此次失勢主要因其內外交錯的失誤,例如:對烏克蘭與以色列的大規模軍援政策、對中國與「台獨」議題模糊不清的立場。雖然2025年5月美國失業率仍穩定在4.2%,顯示就業市場仍具韌性,但通膨率已降至2.4%,遠低於先前所稱的「6.5%高壓」,反映物價壓力已明顯紓緩。不過,普遍民眾對生活成本仍高度敏感,成為川普再起的重要社會基礎。畢竟,內政與選票結構制約了一個世界大國興衰,也改變了美國價值典範的重心。

二、美國政黨政治重構與「NO KING」示威影響

有人說,美國政黨政治正進入「去中心化、去路線化」的重構期。共和黨日益圍繞川普個人,而非傳統保守主義價值凝聚,呈現「民粹動員—個人崇拜—制度衝撞」的三合一新態勢;民主黨則陷入進步派與建制派的分裂,缺乏清晰戰略與一致的敘事。2024年大選結果非單一政黨勝利,而是中間選民普遍冷感與邊緣化族群對制度的消極抗議。

現在,美國多地,尤其加州、紐約、麻州等傳統藍州爆發「NO KING(無王)」示威運動,反對川普個人崇拜與專制,主張恢復聯邦制制衡,甚至自2016年後再度出現激烈討論「加州獨立(Calexit)」,喚起19世紀聯邦與州權對峙的歷史記憶。此民主裂解(中央與地方關係)危機反映美國深層憲政不安,威脅國內治理穩定。

對台灣而言,美國內政不穩削弱其在印太地區的威懾與承諾實踐能力,川普也常發出怪異政治言論,毋怪「疑美論」的抬頭。若僅將「美式民主破產論」視為北京認知戰手法,也未必有說服力,因為在台灣內部,疑美主義實已擴散。在此情境下,北京「穩定」的政經表現,自然讓親中與共派趁勢而起,這不是執政黨靠政府之力就能阻止的趨勢。輿論也傾向認為,與其單押一個盟友,不如多元布局、降低風險。 (相關報導: 李忠謙專欄:細數川普外交的「五大罪狀」、「四種解釋模型」,以及最重要的—台灣會怎麼樣? 更多文章

三、川普2.0對台灣的直接壓力

首先是台美協防的「商品化」趨勢,川普再度提出「保護費」概念,強調盟邦軍事支出商業化,可能加速美國撤回傳統協防承諾,協防不再是為了維護共同相守的民主價值,而是轉向平衡台美貿易逆差的一種商品交易。台灣國防預算已規劃2025年前提升至GDP 4.5%(部分分析甚至認為若持續軍售壓力,可能迫使台灣中期上探至5%至6%),川普陣營有聲音鼓吹盟國支出比例應達10%,這勢必帶來沉重財政壓力與內政排擠效應。儘管台灣迫切需要「開天眼」的能力(如星鏈系統部署),此舉亦將深化對美依賴,並招致北京更強軍事施壓。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