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有一個重大新聞:台灣、美國和日本三個國家的將級軍官,舉行聯合兵推,而這裡面有一則訊息是讓我很有感覺的:台灣的軍官遇到危機的處理能力十分的不佳。
然而,中華民國的陸軍地面戰鬥部隊,上一次有佔領外國領土的擴張思維時期,是1945年的中國陸軍進入越南北部和寮國的受降,當時中國陸軍在北越的司令部,還介入越南獨立臨時政府的內政;而有透過政戰和特戰部隊,則是越戰時期,在南越的海燕特區,以及西貢的政戰軍官團,接著就沒有了。
美日台兵推台灣組的軍官,碰到如何針對敵軍進犯到12海里,竟然沒有任何主動反擊的攻勢動作,堅持不開第一槍本身沒有問題,但如果今天台灣(中華民國)軍隊本身的思想是攻勢的,那在不開第一槍的狀況下,是否有其他側面干擾或促成台灣可以展開反擊。
中華民國從對日抗戰到國共內戰,都是屬於防守型、內向型的戰爭,且情緒呈現敗逃、流亡、弱對強的悲情敘事。
中國陸軍越南史(1945年~1946年)剛好相反,當初越南獨立運動時,中國陸軍為了並給予胡志明一定程度的掣肘,但之後卻基於自身利益,給予胡志明很大程度的政治支持,甚至放棄了陸軍官校培育的阮海臣,而且多次介入兩邊派系的協調和談判。
這就是攻勢現實主義,利用軍隊的實力獲取政治或經濟上的實際利益,然而時至今日,這樣的思維卻鮮少在中華民國的軍官身上看到,大部分的官士兵只知道國共內戰和對日抗戰的歷史。
然而,軍事史的學習,是為了讓軍隊有更強大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培養有擴張思想、攻勢現實主義的軍隊,不等於會採取擴張行動,傷害其他的國家,然而,有擴張和攻勢思想的軍官,所帶領的軍隊,會在自己遭受敵軍侵略時,更有反擊和應對的靈活策略。
再次強調,筆者並非全然否定抗戰與國共內戰歷史,而是希望將中國陸軍越南史(1945年~1946年)並列為中華民國軍事史三本槍,在記取教訓、追溯過去的同時,也可以改變現在台灣軍隊守勢的邏輯與失敗主義的心態,如果台灣連歷史上曾經佔領越南都沒有認知,那又怎麼面對曾把自己打敗的共產黨?
*作者為中國陸軍越南史(1945年~1946年)研究者 (相關報導: 陳立誠觀點:兵推與能源─解放軍攻台的極限施壓目標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