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層出不窮的民生困境,從詐騙橫行、醫護及長照人力吃緊,到迫在眉睫的國際關稅戰,台灣社會無不期盼政府能提出具體解方。然而,我們看到的卻是一連串令人費解的政策與作為,不禁讓人質疑,究竟誰才是真正將人民福祉放在首位?
近日內政部長劉世芳表示要將全國各縣市現有的中正路路名更改,聲稱是為了彰顯轉型正義。此舉簡直是「吃飽太閒」的最佳寫照,完全偏離了當前最需要關注的焦點。更改路名絕非僅是更換路標,更將牽動所有戶政資料、店家住戶地址的全面更改,這將耗費廣大民眾難以估計的時間與金錢成本,無疑是勞民傷財。更諷刺的是,各部會先前才因預算被立法院刪除而叫窮,抱怨許多該推動的業務沒錢可做,現在卻突然有閒錢與閒工夫來推動這種毫無實質效益,反而增添民怨的「轉型正義」?這不禁讓人質疑,政府的資源是否真的用在刀口上,還是僅僅為了某些意識形態而犧牲民眾的便利與權益?
除了改路名這種荒謬政策,行政院近期更對地方政府的一般性補助款祭出史無前例的大刀,大幅刪減114年度各縣市政府高達636億元,佔原編列總數的25%。此舉震驚各界,引發藍營九縣市首長齊聚行政院遞交訴願書。台北市長蔣萬安沉重指出,地方補助款多用於社會福利、教育等民生相關領域,行政院此舉無疑是讓地方政府難以承受之重。雲林縣長張麗善也擔憂,這筆款項關係到基層建設,包括水利、救災、防災等項目。
行政院聲稱是因中央總預算遭立院通案刪減而須自行調整,但此說法根本站不住腳。事實上,賴政府114年度總預算歲出高達3.13兆元,即使立法院刪減6%,歲出仍是史上最高的2.9兆多元,行政院要刪的636億元僅佔總預算的2%,根本沒有窒礙難行的問題。立法院統刪的項目明明都是各部會的差旅、水電、媒體宣導費等非必要開支,看到李俊俋私用公務車接送愛犬寵物美容一事便知,這樣的刪減根本是合理且應當,而反觀行政院為了報復立法院刪凍預算,大幅刪減地方政府補助款,一砍就是見骨的25%,這不僅違反誠信原則,更直接衝擊地方政府維繫弱勢基層民眾的低收入戶兒童及就學生活補助、中低收入老人津貼、身心障礙者補助、弱勢兒童及少年生活扶助、學生午餐等重要政策。這難道不是拿民眾的福祉來進行政治鬥爭嗎?
面對美國32%的高關稅威脅,90天的寬限期即將屆滿,產業界無不引頸期盼政府能提出具體應對方針。然而,目前最具體的政策竟是在野的國民黨面對關稅問題第一時間所提出的「擴大內需、觀光先行、產業升級」,中央政府除了批評在野黨「政治操作」,至今沒有明確作為。
回顧過去,民進黨總將勞工掛在嘴邊,稱他們是「心中最軟的一塊」。然而,從蔡英文前總統以前面對媒體質疑一例一休,笑著說「這不是跟我說,去跟你老闆說」到後來補充「台灣勞工就是這樣,勞工不自己跟資方溝通,都去跟政府抗議,讓政府公親變事主」那輕蔑的態度,就已經露出馬腳,如今,當上執政者,民進黨更是徹底不演了。從大砍地方補助款,到執意推動勞民傷財的改路名,再到面對關稅戰的經濟危機卻遲遲未有明確對策,種種行徑都證明,民進黨政府在許多關鍵時刻,優先考量的似乎不是民眾的實際需求與民生福祉,而是黨派利益與政治操作。蔡英文前總統的發言,以及現在執政黨的作為,都清楚點出他們的真實心態:根本不在乎民生,只在乎民進黨自己的政治盤算。
*作者為政大政治系學生 (相關報導: 張瑞雄觀點:當補助成為籌碼,誰來守護地方民生與國家經濟?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