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槽大地震恐波及台灣?氣象署示警:台灣是海嘯第一排

2025-06-12 17:05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本身地震頻繁。(資料照,顏麟宇攝)

日本政府先前預估,未來30年內南海海槽發生規模8至9強震的機率高達80%,一旦發生,恐引發海嘯,對民生與經濟造成重大衝擊,此消息也引發台灣不少民眾關注,憂心未來可能受到波及。中央氣象署粉專「報地震」解釋,南海海槽是由菲律賓海板塊往歐亞板塊隱沒形成的,屬於隱沒帶,一旦破裂釋放能量,會引起海床位移等水體擾動,導致海嘯,而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本身地震頻繁,也稱得上是「海嘯第一排」。

中央氣象署粉專「報地震」發文提到,日本學者不斷示警南海海槽發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引起不少關注與討論,到底「海槽」是什麼?這得從板塊運動說起,當2個板塊發生隱沒作用,密度較高的板塊會隱沒到密度較低的板塊之下進入地函,產生大大小小的地震活動,我們稱呼這裡為聚合型板塊邊界,又叫作隱沒帶,而當海洋板塊隱沒時,會在板塊交界處形成深海凹地,根據地形特徵又可分為:海溝、海槽。

海溝與海槽的差別為何?

1、海溝(Trench):水深超過6,000 公尺,形狀狹長、兩側坡度陡峭的深海凹地,如:日本海溝、馬里亞納海溝等。

2、海槽(Trough):泛指海底寬而長的凹地,通常深度少於6,000公尺,可能是板塊隱沒造成的較淺凹地(如:南海海槽),也可能因其他地質作用造成(如:弧後張裂造成的沖繩海槽)。南海海槽是由菲律賓海板塊往歐亞板塊隱沒形成的,屬於隱沒帶,也可能發生海溝型地震。

隱沒帶如何引發地震?

「報地震」指出,隱沒帶是全球地震活動最頻繁的區域之一,由於板塊隱沒過程中,板塊界面不斷累積應力,當應力超過岩石能承受的強度極限,就會破裂釋放能量,引發海溝型地震。因破裂造成的地殼滑動經常伴隨海床位移、海底山崩等現象引起水體擾動,產生長週期的波浪,並傳播至陸地沿岸造成海嘯。

「報地震」表示,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本身地震頻繁,也稱得上「海嘯第一排」,因此氣象署與太平洋海嘯警報中心(PTWC)密切合作,不斷精進海嘯預警;也希望大家抱持危機意識,收到預警或發現不尋常現象時,快速往高處移動,不論大地震會不會發生、什麼時候發生,防災行動才是最重要的。

更多風傳媒獨家內幕:

因為你,我們得以前進,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