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半導體競爭與地緣政治博弈的背景下,台灣的科技重鎮—新竹科學園區,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教育內捲化挑戰。根據《鏡週刊》報導,深入訪談多個科技業家庭,發現越來越多高薪工程師夫妻選擇「逆向操作」,寧願放棄千萬年薪也要為下一代尋找不同的教育道路,讓孩子別在如此高壓環境下成長。

千萬年薪夫妻的教育覺醒:不想孩子重蹈覆轍
45歲的阿慧(化名)夫婦原本都是聯發科工程師,雙薪年收入曾接近千萬元。然而面對高工時、高壓力的職場環境,以及對孩子教育方式的深度反思,這對夫妻最終選擇雙雙離職轉換跑道。
阿慧回憶起在聯發科的工作經歷:「從小到大,別人都說我是學霸,可是一進這間公司,好像被當笨蛋。」不論多努力加班,考績總是中等,「我不停加班,到了最後,每次獎金入帳,不管帳戶新增幾個0,我都覺得與我無關。」她描述,每次從台北搭客運回新竹,看到園區交流道旁的大水塔時,都必須壓抑不讓自己當眾落淚。
更大的轉捩點來自家庭生活的失衡。阿慧的丈夫因為長期加班缺席家庭,夫妻關係緊張。她表示先生每週都會問要他陪伴週六還是週日,只能選一天,另一天要工作。這種生活模式讓她感到絕望,直到丈夫決定留職停薪重新思考人生方向。
如今阿慧的丈夫成為牧師,她則擔任代理教師,夫妻年收入不到過去的十分之一,但她認為這樣的生活很值得。
竹北成「5A產地」 背後學童身心健康亮紅燈
今年國中會考成績公布,新竹市獲得5A以上的考生占總人數近兩成,被網友封為「5A產地」。然而亮眼成績背後隱藏著令人擔憂的教育現象。
小青(化名)是一位安親班老師,她的女兒小莉在竹北長大,成績中等。為了準備會考,小莉整個國三都在「刷題」,總計寫完超過萬題的練習題。儘管最終考上心目中的第一志願,但升上高中後卻出現嚴重的拒學和重度憂鬱症狀。
小青發現孩子在天台上,雙腿懸在大樓外側。回憶起那個驚心動魄的夜晚,「小莉不哭不鬧,還對我笑。但我覺得:這不是小莉。我的小孩,好像已經不是我的小孩了。」
在精神病房裡,小青發現隔壁住著多次輕生未遂的資優班畢業生,其他房間也住著第一志願學校的學生。她這才意識到,教育競爭的壓力已經嚴重影響孩子們的身心健康。
小青的丈夫是南部出身、靠優異成績翻身的IC設計公司員工,習慣用對待下屬的方式教導孩子。他常說「這很簡單,為什麼不會?」這句話對孩子造成極大壓力。小青觀察到,在父親主導的家教過程中,女兒開始出現焦慮反應,甚至無意識拔毛髮的行為。
家長社群競爭白熱化 「不合群」遭排擠退群
小蘭(化名)是一位資安軟體工程師,堅持台北新竹通勤工作,不願放棄事業。她的丈夫原本在晶圓廠工作,後來辭職攻讀博士並分擔育兒責任,主外主內的角色互換。
然而當小蘭的孩子參加學校打擊樂社團時,她發現連課外活動都充滿競爭色彩。社團將學生分為A、B、C三級,家長積極推動孩子晉級,甚至安排課後和假日額外練習。
「有家長跟我說:小孩本來就要逼,逼到哭或不想上課都是正常的。就算他哭鬧,也要讓他來練習,家長應該要推孩子一把。」小蘭對這種教育理念無法認同,她純粹希望孩子享受打鼓的樂趣,不追求晉級表現。
由於參與度不高、不願擔任志工,小蘭逐漸被其他家長排擠。最終當一群媽媽在群組慶祝孩子晉級時,直接點名她:「既然妳小孩不參加晉級考試,那應該沒有要繼續參加社團吧?」隨即被管理員踢出群組。
「他們看不起我,我也看不起他們,哈哈。」被退群後,小蘭反而感到輕鬆,但唯一的遺憾是孩子從此失去了對打鼓的興趣。
專家觀點 竹科家庭同質性過高加劇競爭
社會學者藍佩嘉在《拚教養》一書中指出,相較於台北市的階級混雜性,竹北可謂「比天龍更天龍」。竹科家庭的高度同質性:父母都是工程師、孩子就讀相同學校、參加類似補習班,形成了激烈的教育軍備競賽。
許多父母會有意識地把工程師技能當成文化資本傳給下一代,希望複製階級優勢。但也有些父母透過反思,選擇逆向操作。藍佩嘉觀察,一些成功人士回顧成長過程,發現一輩子活在高度壓力下,當他們有了財務餘裕後,反而希望孩子過不一樣的人生。
如今這個台灣科技重鎮不僅要面對全球競爭挑戰,更需要思考如何在教育焦慮與孩子身心健康之間找到平衡點。這些勇於反思的家庭,或許正為竹科指出一條更加人性化的教育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