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並不想與任何國家開戰,尤其是不願與美國發生衝突。
但北京確實有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的雄心。
這也意味著它必須展現實力,將美軍勢力從東亞與東南亞海域驅逐出去,以便掌控對全球貿易至關重要的航運通道。
透過擴充核武與常規武器庫,中國意在向美國展示時代已經改變,挑戰中國將變得極其危險。
長期以來,美國在亞太地區一直佔據主導地位——在日本與韓國駐有數萬名美軍,並設有多個軍事基地。
川普政府顯然將重點放在對抗中國——透過發動貿易戰並尋求加強與亞洲國家的聯盟。
香格里拉對話歷來是美中高層會晤的重要場合,這是一個讓兩大強權闡述其對區域安全願景的舞台。
而這場對話將於週五在新加坡再次登場。以下是我們對這場為期三天活動的預期:
爭奪主導權
美中之間日益激烈的主導權爭奪,無疑是亞太地區安全面臨的最大議題。
過去,中國人民解放軍(PLA)常被認為裝備落後、思想僵化,仍受毛澤東時代的教條所束縛。但如今,解放軍已成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部隊,配備尖端的高超音速飛彈與第五代戰機,如殲-20。
中國海軍擁有全球最多的軍艦數量,甚至超越了美國。
儘管中國核彈頭數量仍遠遠落後於美國與俄羅斯,但其核武庫正在迅速擴張,並擁有射程可達15,000公里的飛彈,足以輕鬆打擊美國本土。
美國海軍強大的第七艦隊,駐紮於東京南方的橫須賀,已無法宣稱在該地區擁有絕對的海上優勢。
中國部署的東風系列飛彈與大量自殺式無人機,使得美軍艦艇接近中國沿海變得極為危險。
最終,北京被認為正致力於將美軍「推離」西太平洋地區。
台灣與南海
台灣是一個自由、自治、親西方的民主島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誓言必要時將以武力「收復」台灣。
儘管面積不大,台灣在經濟上的重要性卻遠超其規模。它生產全球超過90%的高端晶片——這些半導體是現代科技運作的關鍵。
近期的民調顯示,多數台灣民眾不願接受北京統治,但習近平已將統一台灣列為核心政策目標。
美國在協助台灣強化防衛方面投入甚多,但華府是否會為台灣與中國開戰,始終籠罩在所謂的「戰略模糊」政策之下,也就是讓北京無法確定美方的具體立場。
拜登總統在任時多次表示,若中國攻擊台灣,美國將會採取軍事回應。但隨著川普重返白宮,這一立場再次出現不確定性。
區域內也對中國試圖將整個南海變成所謂「中國內海」的行動感到高度關切。
中國海軍已在南海多個具有戰略意義的礁石上建立軍事基地,其中許多是透過人工填海造地而成。這片海域每年約有價值高達3萬億(兆)美元的貨物通過。
如今,中國在南海部署了龐大的工業化漁船隊,並由海警船與軍艦提供支援。這些船隻經常與在自家近海作業的菲律賓漁民發生衝突。
中國也經常對通過南海的飛機與船隻提出挑戰,警告它們未經許可進入中國領海,而國際社會普遍認為這些海域屬於國際水域。
朝鮮的核武計劃
川普在其第一任總統任期內曾被問及,朝鮮是否有可能發展出能打到美國本土的核飛彈,他當時誓言:「這絕對不會發生。」但事實證明,這已經發生了。 (相關報導: 美防長示警「中國準備動武改變亞洲局勢」!北京提出嚴正交涉:停止為台獨撐腰打氣 | 更多文章 )
這被視為美國中情局(CIA)的一次重大情報失誤。平壤如今已證明,它不僅掌握了核武技術,還具備將核彈頭跨越太平洋投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