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乳癌發生率連續18年位居女性癌症之首,好發年齡更比歐美國家提早近10年,平均每天有42人被確診!面對如此嚴峻的數字,我們該如何從日常生活中預防?整形外科蔡昀達醫師點出多種「抗氧化」食物,明確證實有助於癌症預防!
乳癌警訊別輕忽!醫師教你「這樣摸」分辨硬塊
「預防勝於治療,提早發現是關鍵!」蔡昀達醫師提醒,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定期自我乳房篩檢。如果摸到硬塊或腫塊,務必及早至乳房外科評估。
1.正常乳腺: 摸起來像「貢丸」,有彈性。
2.腫瘤: 摸起來像「乒乓球放在毛巾裡」,較無彈性的硬塊感。
若摸到硬塊,也別過度恐慌。正常的良性腫瘤如纖維囊腫,會隨生理期變化而稍微變硬。醫師建議,最簡單的評估方式是觀察硬塊是否有變大、變硬。若持續維持尺寸,通常不用擔心。但若覺得變更硬或變大,特別是單點的硬塊,例如從1.5公分變到2、3公分,或出現單側乳房異常變大,就應盡快就醫。
蔡醫師曾遇過20多歲女性,誤將單側乳房快速增大(B罩杯變D罩杯)視為「發育好」,但其實可能是葉狀腫瘤(分良性惡性,但生長快速可能需切除)。
皮膚、乳頭異常是警訊!腫瘤可能像「八爪章魚」
蔡昀達醫師強調,除了硬塊,乳房皮膚或乳頭出現異常也可能是警訊:
1.皮膚凹陷: 惡性腫瘤就像「八爪章魚」,會牽扯周圍組織,抓到皮膚時可能導致凹陷。
2.乳頭凹陷: 若腫瘤在乳頭下方,可能導致乳頭凹陷。
3.乳頭分泌物: 若侵犯到乳管,可能出現有血的分泌物,應立即評估。
4.皮膚紅腫發炎: 偶爾惡性腫瘤侵犯淺層皮膚,也會引起發炎反應,仍需評估。
年輕型乳癌更侵犯!免費篩檢提早至40歲
蔡醫師指出,台灣乳癌發生率有年輕化趨勢,免費乳房篩檢已從45歲提前到40歲,且篩檢頻率為每兩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
他特別提醒,30幾歲就罹患乳癌通常與基因有關,這類乳癌通常更具侵犯性、更為兇猛,需要非常早期且積極的治療,手術切除範圍可能較大,預後也可能相對較差。
這樣吃,可以預防乳癌!醫師點名「抗癌聖品」
蔡昀達醫師分享,有許多食物含有抗氧化成分,明確證實對癌症預防有幫助:
1.十字花科蔬菜: 花椰菜、高麗菜、芥菜等,富含硫化物和植化素。
2.深海魚類: 鮭魚、鯖魚、秋刀魚等,富含Omega-3脂肪酸,有助於荷爾蒙平衡、降低發炎。
3.薑黃、綠茶: 薑黃素和兒茶素,都是良好的抗氧化劑。
4.莓果類: 藍莓、草莓、黑莓等,含有花青素和植化素,具強效抗氧化作用。
5.大蒜: 有助於提升身體抵抗力。
6.堅果類: 富含好的脂肪和纖維,有助於營養素吸收並增強免疫力。
荷爾蒙補充會增加乳癌風險? 蔡醫師澄清,更年期補充荷爾蒙是改善症狀的重要方式,但在更年期前,某些患者若需補充荷爾蒙治療,的確有少量會增加乳癌發生率。 (相關報導: 又有毒海鮮!台灣人愛吃的「這種魚」被驗出致癌毒物,專家警告:這些部位千萬別碰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李伊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