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背景:能源與意識形態交錯的起點
民進黨的「非核家園」政策有其長期的歷史背景,源於台灣社會對核能安全的深層焦慮,尤其在福島核災(2011)之後情緒迅速升高。當時台灣民間反核意識大幅提升,結合長期以來反對核四(第四核能發電廠)的運動,逐步成為民進黨的重要政策主張,並在2016年總統大選中由蔡英文以政見方式具體化。
其政策目標簡單明確:在2025年前,全面停用核能發電,打造「非核家園」。這個口號不僅是能源政策,也是政治認同的象徵。
二、推動方式:法制化、行政管控與能源結構調整並行
1. 法律與政策工具
《電業法》修法(2017):明定「核能發電設施應於2025年前全部除役」的時程,賦予非核家園政策法律依據。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配套擴大綠能佈建,設定太陽光電、風力裝置容量目標。
能源轉型白皮書:建立「能源三大目標」:非核、減煤、增再生能源,並保障供電穩定。
2. 行政操作
停止核一、核二、核三廠的延役申請與投資;停止核四商轉推動,轉為封存狀態;積極推動太陽能屋頂、離岸風電專區、儲能示範區計畫;鼓勵民間投資綠能與微電網發展。
三、現況評估:達標困難與彈性修正的矛盾
1. 再生能源成長快,卻仍難以填補核能缺口
截至2024年底,台灣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約在9~10%之間(含水力約達15%),距離「2025再生能源占比20%」的目標仍有相當距離。太陽光電發展速度雖快,但受限於土地與儲能瓶頸,整體發電可靠度仍不足。
2. 火力發電反彈,碳排與空污壓力升高
在核能退場的過程中,實際電力供需缺口主要由燃氣與燃煤發電彌補,導致:碳排放短期內不降反升,與2050淨零碳排戰略出現矛盾;火力電廠集中於中南部,引發空污與地方抗爭問題
3. 供電穩定性風險尚存
雖然台電維持備轉容量率約在10%以上,但因極端氣候、用電高峰與設備老化等因素,仍出現數次限電邊緣的警示(如2021年5月的513與517停電事件),暴露電力系統韌性不足。
4. 公民社會支持度開始動搖
民調顯示,台灣民眾對非核的支持度逐漸轉向「有條件支持」,如「可延役核能至綠能穩定後退場」的看法漸占主流。2021年核四重啟公投雖遭否決,但支持票數接近44%,反映民意分歧。
四、整體影響與評論
1. 能源轉型「去核」的時間表過於理想化
將核能完全排除後,留下巨大的「過渡期真空」,只能仰賴火力與進口天然氣彌補,但這與全球趨勢(包括歐洲與韓國重新評估核能角色)背道而馳。
2. 能源政策欠缺整體治理邏輯
政策呈現「單點突破、系統不足」的現象;綠能發展與儲能、電網、調度系統未能同步發展;缺乏因應極端氣候與災難風險的彈性設計(如需備用基載電源);未建立價格與碳成本反映機制,導致市場扭曲與電價補貼壓力擴大。
3. 國安與地緣政治風險增加 (相關報導: 「非核家園」做對了嗎?外媒警告台灣「電價上漲」、「自毀長城」,美方態度更是關鍵 | 更多文章 )
台灣天然氣進口仰賴單一航線與少數供應國,若遇到地緣政治衝突或供應中斷,電力安全將面臨系統性危機。核能的在地性與高能源密度特性,在國安戰略上反而具有一定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