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今年4月2日在白宮玫瑰園發表演說,正式將當天定為「解放日」,並且宣稱美國因為「龐大且持續的貿易逆差」進入緊急狀態。他更引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宣布了對所有國家實施的10%「基礎關稅」(4月5日生效),以及專門針對不公平貿易更嚴重的國家徵收的「對等關稅」(4月9日生效)。雖然川普4月9日又暫緩實施除中國以外的「對等關稅」,但美國4月份的進口商品數量大幅萎縮,英國《金融時報》稱,這正是因爲川普的「解放日」關稅推高外國商品成本所致。
美國4月份的商品進口量驟降五分之一,創下史上(或者說1992年有紀錄以來的)最大跌幅。因為川普的關稅政策促使企業緊急煞車,暫停對這個全球最大經濟體的貨物運輸。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30日發布的先行經濟指標報告,今年4月份的商品進口總額為2761億美元,比前一個月下降19.8%,與3月份企業搶在川普公告「解放日」關稅前,大肆搶購外國商品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
在商品進口量暴跌之際,由於國際經濟動盪,美國民眾的消費行為更是日趨謹慎。美國經濟分析局30日公布的另一項數據顯示,消費者支出成長率從3月份的0.7%放緩至4月份的0.2%。《金融時報》認為,這些數據清晰地呈現川普的關稅政策如何衝擊國際貿易、擾亂市場並顛覆美國與全球的商業關係。

由於企業在川普4月關稅截止期限前搶購外國商品,導致美國第一季GDP年化萎縮 0.2%,這是自2022年以來首次出現負成長。不過4月的商品進口量驟降,可能讓美國企業被迫轉向採購國內製造的商品,第二季經濟數據可能會獲得提振。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數據,4月消費品進口額暴跌32%至696億美元、受創尤為嚴重。工業用品進口量下降31%至518億美元,汽車進口額則下滑19%至336億美元。
《金融時報》指出,美國進口商如今必須應對一系列廣泛的外國商品關稅,其中包括對中國產品的高額關稅及10%的基礎關稅。美國兩週前雖然與中國達成休戰協議,暫時降低兩國之間的報復性關稅,但30日雙方緊張情勢似乎再度升溫,川普在社群媒體發文,譴責北京「完全違反了與我們的協議」。儘管川普4月9日暫緩對多數國家實施的對等關稅,但美國現行關稅的稅率仍使整體關稅水準達到數十年來新高。

與此同時,美國的國際貿易法院28日判定川普的「解放日」關稅全部違法無效,但聯邦上訴法院29日又裁定國際貿易法院的上開判決暫緩生效,相關關稅措施可以繼續實施。這讓川普的「解放日」關稅出現更多不確定因素,不過專家也表示,即便聯邦法院最後真的判定「解放日」關稅無效,川普政府也有其他法源可以維持「解放日」關稅,但美國政府對於關稅措施的反反覆覆,恐怕也讓市場與各國政府裹足不前,這可能會對美國經濟造成更大傷害。
根據《路透》針對企業揭露的訊息分析,川普發動的貿易戰讓全球企業損失逾340億美元(約新台幣1兆152億元)。由於關稅的不確定性持續造成全球大型企業決策癱瘓,預計這一損失將進一步擴大。美歐亞各地企業,包括蘋果(Apple)、福特(Ford)、保時捷(Porsche)和索尼(Sony)不是撤回就是調降獲利預估。絕大多數公司表示,川普的貿易政策難以捉摸,根本無法準確預估成本。 (相關報導: 美中休戰瀕臨破裂!川普指控北京「完全違反」日內瓦協議,「我不會再當好好先生」 | 更多文章 )
路透根據企業發布的聲明稿、向監管機關申報的文件、以及法說會和媒體採訪紀錄,企圖釐清業界為川普關稅付出多少成本。其中330億美元的損失是來自標準普爾500指數(S&P 500)成份股中的32家公司、歐洲STOXX 600指數的3家公司,以及日本日經225指數(Nikkei 225)的21家公司。耶魯大學管理學院(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教授宋能菲爾德(Jeffrey Sonnenfeld)說:「你可以把這個數字乘以2倍或3倍,我們仍然會說,這個影響的規模遠超過大多數人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