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被譽為「官場改革者」的畢井泉因2018年長春長生被發現生產「凍幹人用狂犬病疫苗」,存在記錄造假等行為引咎辭職,如今也被中紀委宣佈落馬。
曾經醫藥界亂象橫生,卻流傳一句「人人都愛畢井泉」
現年70歲的畢井泉仕途經歷並不複雜。他曾在老家黑龍江當過知青,恢復高考後的1978年3月,進入北京大學經濟系,雖後進入中央部委,從國家計委到國家發改委,2008年3月晉升為國務院副秘書長。並在當時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身邊,直到2013年又在已故前中國總理李強身邊工作。2020年增補為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委員會副主任,2023年任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對於畢井泉的描述中,用到一個「引咎辭職」,在中共官場的上看來,這樣並不是將其免職,而是認為不適合在原崗位工作,調任到其他地方繼續適用。
另外,2018年畢井泉在執掌原大陸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時,中國醫藥界正在處於一種極其混亂的局面,藥品監管碼流失、追溯碼無法匹配、假藥橫行、進口藥卻限制進口。曾經當年大陸很火的一部由徐崢主演的電影《我不是藥神》也深刻描繪了當時中國醫藥界不堪局面。
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1月,畢井泉任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局長、黨組書記。作為改革者之一,中國從2015年開始,對境內藥監系統開始了重大改革,仿製藥領域的一致性評價全面開啟。其中,創新藥的審評審批速度不斷加快,不少進口藥品在中國上市的時間差從過去的幾年縮短到幾個月。
此外,畢井泉對醫藥界的改革可謂是如同「風暴」。例如2015年7月,原大陸國家食藥監總局印發《關於開展藥物臨床試驗資料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掀起臨床藥物試驗資料的打假風暴,被醫藥圈稱為「7.22慘案」;2015年8月,大陸《國務院關於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發佈,這份被稱為「44號文」的檔重新定義了新藥和仿製藥,提高了審評門檻。
畢井泉的轉捩點源於「長春劣質疫苗案」
曾經轟動兩岸的東北長春長生劣質疫苗案,致使25支劣質疫苗流向市場。當時,畢井泉作為該領域主要責任官員,開啟了追責式的調查。該事件共有七名省部級官員被問責:時任吉林省副省長金育輝(分管食品藥品監管工作)被免職; 時任吉林省政協副主席李晉修被責令辭職(曾任吉林省副省長,分管食品藥品監管工作); 時任長春市長劉長龍被引咎辭職; 時任吉林省委常委、延邊州委書記姜治瑩(曾任長春市市長)與國家食藥監總局局長焦紅作出深刻檢查;對於疫苗負有監管責任的原國家食藥監總局副局長吳楨被立案調查,後因受賄罪、濫用職權罪被執行有期徒刑16年。
秒變「背鍋俠」的畢井泉,將對官場帶來極大影響
由於新冠疫情的發生,此舉無疑會給現在中共醫療界的官員帶來不小的衝擊,對此,旅澳中國政經學者司令表示「畢井泉作為『前輩』尤其是在習近平主導的官場反腐風暴下,不少該領域的官員都會感到自危」。
司令還表示,這波反腐未必能給官員造成一種好的印象。以反腐之名查處,會導致該行業的官員的政治關係發生巨變,拉低實際工作效率,揣摩上級意圖成為主流,從未導致更多政策實施難以得到更好的效果。 (相關報導: 北京觀察》手機被沒收竟釀殺機!河南一名老師午休遭學生刺殺震驚全國 | 更多文章 )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4月14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畢井泉在京會見丹納赫集團執行副總裁、Cytiva思拓凡首席執行官Chris Riley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