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央行總裁彭淮南接受專訪,強調設立主權基金須立專法,且反對動用外匯存底。我日前在《主權基金的產權界定和制度經濟學》一文多處提及,「產權界定不清將削弱治理與問責」、「立法保障基金的產權歸屬與獨立治理」,與彭淮南後來受訪的說法完全一致。
在談主權基金的財源之前,我們得先搞清楚一個觀念:什麼是外匯存底?
一、外匯存底的定義與來源
外匯存底(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是一個國家中央銀行所持有的外國貨幣資產,通常以流動性高、安全性強的主要國際貨幣計價。
這些外幣資產有幾種來源,最主要且健康的方式,來自經常帳順差的累積,即商品和服務出口大於進口,產生外匯淨流入。出口商收到的外國貨幣,會透過商業銀行體系,最終賣給中央銀行,以換取本國貨幣。
其次是資本帳與金融帳順差,當外國資金大量流入本國,例如外國直接投資或購買本國股票債券等,這些外幣也需要轉換為本國貨幣。若此類資金流入過大,可能導致本幣升值壓力,中央銀行為維護匯率穩定,會進場買入這些外匯,從而增加外匯存底。
二、貨幣發行是資產也是負債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購買」外幣使用的本幣,便是現代貨幣發行的本質。
假設一家出口商收到100萬美元的貨款,存在商業銀行A的帳戶。銀行A將100萬美元賣給央行,央行會記錄外匯存底增加100萬美元。同時,央行會在銀行A的準備金帳戶,增加3000萬新台幣(設匯率1:30)。銀行A可以用這3000萬新台幣的準備金,去發放貸款或轉換為現金。
從央行的資產負債表看,外匯存底100萬美元是資產增加,準備金3000萬新台幣是負債增加。這便完成了市場上的貨幣供給,也就是俗稱的「印鈔票」。所以,央行的外匯存底和準備金,資產和負債是一體兩面。央行作為獨家發鈔機構,透過資產負債表的擴張而創造貨幣。央行本身不是公司,外匯存底不是央行賺來的錢,只是國家為市場保留的備用金。
三、備而不用的那隻懶螞蟻
中國大陸有一個用語,叫做「一分錢掰成兩半花」,意為非常節儉。外匯存底當主權基金,則應該喻為「一塊錢當成兩塊花」,因為它本來是換成一塊錢。原來的一塊錢(外匯存底),功能為提供流動性和穩定匯率,通常投資於風險低的資產,例如美國國債。雖然美債幾近零風險的教科書定義,最近被川普的匯率政策改寫。轉化後的一塊錢(主權基金的財源),試圖承擔更高的風險,換取更高的回報,其功能和投資策略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在組織管理和生物學領域中,有所謂的「懶螞蟻效應」(Lazy Ant Effect),看似不活躍或效率較低的個體,實則扮演著重要戰略角色的現象。當環境發生變化,例如食物來源突然短缺、新的危險出現,或蟻群需要擴張時,這些懶螞蟻會立刻活躍起來,轉變為非常勤奮的個體。
牠們是蟻群的後備軍,提供了在緊急情況下迅速動員的額外勞動力,避免了整個系統因所有個體都已滿載而無法應變的困境。外匯存底備而不用的天性,系統冗餘和安全邊際也是一體兩面。
(相關報導:
黃齊元觀點:參考國際經驗,加速成立主權基金
|
更多文章
)
四、劃清主權基金的產權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