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堅持,撐起京都的迷人氛圍:就算窮,也要阻止「便宜就好」這種想法

2016-09-30 11:30

? 人氣

「寺院跟舞妓可以說是京都的兩大象徵。讓舞妓站在寺院前,便成了一幅典型的京都風情畫。只是這兩種人都不事生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距今超過五十年前,民族學家梅棹忠夫在《民族學家的京都導覽:從地理、歷史、居民性格到語言》(遠足文化)一書中如此描述。

這句話中作為大眾印象的「寺廟和舞妓的京都」,如今依然健在。重點在於「兩種人都不事生產」,在外人眼中的京都,是一個低生產性的都市。京都市轄下數家上市企業,大多設址在郊區,市內幾乎看不到任何田園風景或工廠。紡織工業的興盛已是很久以前的事,觀光產業雖然看起來很活絡,但實際上從事相關工作的人也只占極少部分。

在聚集多所大學、學生占人口比例特別高的京都市,「專做學生生意」的商家比例和「專做觀光客生意」的比例並駕齊驅,例如為學生介紹便宜公寓的房屋仲介,或是餐飲店等做小眾生意的服務業等,換言之,生意人很多,也是京都這個城市的特徵。

尤其在左京區這種大學城,由於客人大部分都是學生,因此即使說「沒錢的客人很多」也不會有任何不妥。學生從以前到現在都很窮,而做窮人生意的人當然也很窮。身為一個在學生街區書店工作長達十五年之久的我,對這樣的事實有相當深刻的理解。在這樣的城鎮裡,街道的型態會深受學生的價值觀影響。

比方說學生們在舉辦聚會的時候,究竟會選擇以低價為主、品質其次的店,還是會把味道和氣氛等附加價值也一併考慮進去呢?光是這一點就足以讓街道呈現不同的風貌。

如果去全國連鎖的居酒屋,就客人的立場來說,這一頓飯應該可以吃得很便宜吧。不過,那些店的食材通常都直接從海外進口,有時連調理工作都統一委派給其他縣市的工廠。付給那些店的錢,最後會回到自己生活城鎮的比例很低。若大家都去「價格便宜的店」,總有一天會造成通貨緊縮,讓無法大量進貨、大量生產的獨立小店在價格競爭中敗陣,最後一一關門大吉。

能夠阻止「便宜就好」這種想法的,恐怕不是經濟的力量,而是文化的力量吧。與其在沒什麼特色的店裡吃著工廠做的、味如雞肋的料理,不如多花一點錢去可以感受到老闆堅持的店,聽老闆介紹自己喜歡的酒,或是和其他常客天南地北的閒聊……正因為學生們有這樣的意識,左京區一帶的獨立小店才能夠覓得一方天地。

從學生時期開始,我已在書店工作超過十五年。一路以來,我接觸過也觀察過許多學生。我發現最近已經很少有那種「裝模作樣」的學生,會穿著高木屐來買尚•惹內(Jean Genet)或傅柯(Michel Foucault)的書了。或許這些學生並不是真心傾慕書籍內容,只是嚮往那種長大成人的感覺,但即使表現的方向有點無厘頭,我還是想為那份心意投下一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