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待辦事項一直列,事情還是做不完嗎?其實,每天只需要15分鐘,利用待辦清單與行事曆制訂「時間箱」,協助你有效改善拖延症、突破時間管理瓶頸。
習慣是如何運作
近十年左右,許多討論「習慣」的科普文章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尼爾.艾歐(NirEyal)的《鉤癮效應》(Hooked)告訴我們,科技巨頭如何利用習慣設計出吸引大眾的產品。詹姆斯.克利爾的《原子習慣》教上百萬人,透過設計簡單的行為來養成習慣。這兩位作家和其他許多作家引用福格(BJ Fogg)長達數十年,針對行為改變、習慣養成的研究。在這個螢幕使用時間和數位多巴胺當道的時代,科學家、神經生物學家、行為科學家、人類學家,以及許多其他領域專家紛紛投入,為了解習慣做出貢獻。
我同樣選用「福格行為模型」(Fogg Behavior Model)來解釋,養成做時間箱的習慣非常符合直覺。在我看來,這是最簡單、也是最自然的方法。根據福格的理論,行為可分解成下列公式:行為=動機x能力x刺激
這個模型告訴我們,行為(包括習慣)要發生,必須具備三項條件:動機、能力、刺激。
以「是否重讀本章內容」為例,可能促使你這麼做的原因,包括:
你有動機——你明白養成做時間箱的習慣很重要,但你讀完一遍文章之後,仍不明瞭該怎麼做。
你有能力——重讀本書的一章內容並非難事。
你接收到刺激——你在閱讀這幾條重點的過程,接收到刺激。
還記得嗎?箱型時間有兩項要素,分別是Part2介紹的「計劃」和Part3介紹的「行動」,兩者互依互存——如果完成時間箱任務,就更有可能計劃時間箱;如果計劃時間箱,就更有可能完成時間箱任務。兩項要素齊備才能讓箱型時間成為穩定的習慣。
接下來,你會發現自己已經擁有動機、能力,也接收到執行時間箱任務的刺激。因此,在日常生活建立製作時間箱的習慣,比你想像的更容易。
動機
截至目前為止,你已經讀了超過兩百頁介紹箱型時間的內容。我因此假設,你已擁有某些執行時間箱的動機。
如果你覺得還需要更多的動機,請提醒自己,本書Part1列出箱型時間的六項好處,分別是:幫助你記錄過去、帶給你內心的寧靜、幫助你聰明思考、幫助你與他人合作、幫助你提高生產力、幫助你更有意識地過生活。你甚至可以選出一項對你最具意義的好處,為它編句朗朗上口的口號,作為自我提醒的刺激因素。例如,你也能把這句話寫在便利貼上、做成螢幕保護畫面或寫進預約自動發送的電子郵件。
另外一種提高動機的方法,是與你喜歡的活動畫上等號。例如,如果你喜歡早上喝杯咖啡,你可以用喝咖啡的那十五分鐘來做每日規劃。這種正向連結可以讓箱型時間成為愉快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