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海鮮的健康益處、多功能性和風味,使得消費者對海鮮(尤其是蝦類)的偏好正在上升,隨著收入的增加和飲食偏好的演變,蝦類廣泛出現在各種美食中,成為零售和食品服務行業的熱門選項。而台灣原屬全球關注的養殖蝦類重要產區,後因病原菌肆虐,養殖環境惡化,政策暨研究偏誤等因素,致始終無法從災區復甦,也缺乏卓越的表現,已有多年未出現在國際新聞版面,曾經的台灣之光已不復存在!也成為一生關注台灣養蝦產業動態人士心中的一大憾事!
近來台灣蝦類市場再度因宏都拉斯與台灣斷交致該國養蝦產業面臨困境,受到媒體關注;日前台大公布的24件百大貢獻事蹟中,「蝦類養殖研究智慧火炬的傳承:蝦白點症的研究翻轉全球養蝦產業」亦名列其中,讓人不勝感慨。台灣曾以一個彈丸小島,創造出每年近10萬公噸的養殖草蝦產量,還大量外銷日本市場,賺取巨額外匯,四處可見養蝦老闆以進口名車代步,魚塭旁洋樓高聳,何等風光,也為台灣贏得「養蝦王國」的美譽;不僅親赴台灣取經的外國人士絡繹不絕,當時正積極發展養蝦產業的東南亞國家,能聘請到台灣養蝦業者或專家當顧問,更被視為是賺錢的保證,也成為台灣技術團援外的熱門首選。
然而由於高經營利潤,蝦類放養密度與面積快速增加,規範暨管理不及實際需求,不僅造成沿岸生態環境的破壞,導致地層下陷,也爆發各種疾病造成養殖蝦類大量死亡。台灣養蝦產業於民國76年底發生大量死亡(原因眾說紛紜),讓整個養蝦產業幾乎崩解,辛苦建立的外銷通路也拱手讓人;期間政府雖然投入龐大的經費與人力,希望能找出原因對症下藥,可惜因高層「人事爭鬥」,相互制肘,加以政策及研究方向的偏誤(有學者指出過去產業發展的偏差起緣於學術界對大量死亡的錯誤理解與推廣),至今已近40年國內草蝦、斑節蝦養殖產業仍然未見復甦(只留下一堆學術報告),目前國內養蝦種類改以南美白蝦、淡水長臂大蝦為主,供應內銷,每年還須自國外進口六萬多公噸對蝦來滿足國內需求。過去40年來,台灣政府將龐大的研究經費,人力投入在白點病毒研究上,希望能透過抗病毒疫苗及抗病毒蝦苗研發,來解決國內養殖草蝦大量死亡的問題,雖然發表若干學術論文集及智財權取得,但是對於實際養蝦產業並沒有顯著幫助,使得國內養蝦產業迄今仍無復甦現象,有人因而享受榮耀,卻無人負起責任!
反觀,國外重要養蝦國家如印度、中國大陸、越南、印尼、厄瓜多等同樣面臨病毒的肆虐(如早期死亡綜合症(EMS),白點病毒(WSSV)、急性肝胰腺壞死病(AHPND)、十足目虹彩病毒(DIV1)等,然而透過貫徹「預防為主,防重於治」的原則,實施生物安全措施包括;採用健康無病毒蝦苗,降低放養密度,養殖水過濾循環利用,生態養殖,智慧養殖及可追溯性,不使用抗生素的養蝦方式等,多已從深陷病毒的泥淖中脫困(2023年全球養殖蝦類產量為540萬噸,2024將達到570萬噸),也不斷的創新出口成績(養殖對蝦佔61.5%的市佔率),在國際對蝦市場的佔有率,台灣早已望塵莫及(2024年全球蝦類市場規模價值718.7億美元 ,中國大陸佔據市場主導地位,到2024 年的市場份額超過32.7%);這些國家的表現均遠超過台灣養蝦成果!
台灣蝦類養殖產業長期以來習慣以廉價的能源、水土資源換取短期經濟效益,卻也失去了產業永續發展的空間。台灣養蝦產業想要持續下去,須勇於面對過去的錯誤,對症下藥,不能再透過破壞自然環境與資源去賺取貿易順差,應該透過先進科技建立蝦類綠色產業鏈(從蝦苗、生態養殖、友善飼料、節能加工儲藏暨運輸、綠色行銷、品質安全認證等)朝向綠能產業發展,才能因應氣候變遷衝擊及能源資源缺乏的困境。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在養蝦思維和技術上做出重大變革,國內目前雖有零星成功案例,但整體轉型量能不足,尤其走偏的漁電共生政策,更可能將台灣養蝦產業推向深淵。媒體關注宏國養蝦產業動態,更應關心國內養蝦產業沉痾,讓錯誤政策不再繼續危害產業的復甦,衷心期盼蒙塵多年的「養蝦王國」有再度擦亮的一天!
*作者為農經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