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社交軟體對人類認知偏誤之塑造與強化

2025-02-14 05:30

? 人氣

筆者認為,社交軟體的發展原本是要利於人們聯繫,但也衍生出假消息傳遞和網路暴力等問題,造成人類認知偏誤的塑造與強化(示意圖/取自photo-ac)

筆者認為,社交軟體的發展原本是要利於人們聯繫,但也衍生出假消息傳遞和網路暴力等問題,造成人類認知偏誤的塑造與強化(示意圖/取自photo-ac)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以及科技爆炸性變革下,原本人與人之間的聯繫從原本的飛鴿傳書、郵寄信件,到如今在各種社交軟體推陳出新,比如:Mobile01、Line、Facebook、Dcard、TikTok、Instagram、Thread…等下,而在眾多社交軟體中,台灣年輕人愛用的並不是臉書,18~25 歲青少年使用YouTube、Instagram 比例超過60%,而臉書使用者 18~35 歲低於60%,反之36~65 歲使用比例約75%。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人使用社交軟體的目的,其中主要以維持朋友與家人關係、了解當前議題與熱點、閱讀新聞與事件…等為主要目的,而也是在這種情況下,加上科技的快速發展下,任何訊息可透過社交軟體快速傳遞,雖然這原本科技發展和社交軟體的成立是要利於人們聯繫,不過卻也造成和衍生一些問題,比如:假消息傳遞和網路暴力等問題,而這背後除了認知作戰等因素外,更多的是對人類認知偏誤之塑造與強化,以下首先就要就認知偏誤進行說明:

壹、何謂認知偏誤 ?

認知偏誤(Cognitive Distortions)指的是人們在看待自己、他人或事件時,以負面方式扭曲現實的思維模式。以下列出幾種認知偏誤的定義:

1. 二分法思維

以全有或全無的方式看待情況,只看到兩個極端,而忽略中間的連續性。

2. 災難預期

預測未來會發生可怕的事情,並且認為自己無法承受。

3. 貶低正面

否定或貶低正面的經驗或事件,堅持認為它們不重要。

4. 情緒推理

根據自己的情緒來判斷現實,認為自己的感覺就是事實。

5. 標籤化

對自己或他人使用固定、概括性的標籤。

6. 放大 / 縮小

放大自己的缺點和錯誤,縮小自己的優點和成就。

7. 選擇性提取

只關注細節或負面訊息,而忽略整體情況。

8. 讀心術

認為自己知道別人的想法或意圖,但沒有足夠的證據。

9. 以偏概全

使用「總是」、「從不」、「每個人」等詞語來概括。

10. 個人化

認為別人的行為或事件是針對自己的,而沒有考慮其他可能的解釋。

11. 應該陳述

告訴自己或他人應該如何做,並期望事情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發展。

12. 妄下結論

在沒有確鑿證據的情況下,得出負面結論。

13. 責備

將自己的負面情緒歸咎於他人,或未能承擔自己的責任。

14. 假設語氣

不斷問自己「如果...會怎麼樣?」的問題。

15. 不公平的比較

將自己與那些似乎做得更好的人進行比較,並將自己置於不利的位置。

透過以上15項關於認知偏誤的定義可以得知,人類在認知形成模式中,很多時候會受到上述概念的影響進而造成認知偏誤,而其中個人認為在社交軟體的獨特性—演算法客製化推薦下,以及現在媒體的特性下等因素,也會對人類造成既定認知偏誤之塑造與強化,至於會造成什麼影響,個人將透過以下進行分項論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