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乎的是,他們往後的人生該怎麼過下去」—行於生死之間,醫務社工的真心話

2024-09-20 09:00

? 人氣

全國現有將近2,000名醫務社工,日復一日穿梭在醫院各角落,成為病人及家屬心中的光和依靠。(圖片來源:pixtastock.com)

全國現有將近2,000名醫務社工,日復一日穿梭在醫院各角落,成為病人及家屬心中的光和依靠。(圖片來源:pixtastock.com)

如果不曾經進到急診室、加護病房,或許不會知道醫院裡有一群人,既不是醫師,也不是護理師,卻對於病患的照顧、家屬的心理支持、出院後的生活規劃,甚至是協調器官捐贈,扮演無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他們陪伴病患與家屬對抗疾病,協助醫病溝通,還為病家媒合社會資源。全國現有將近2,000名醫務社工,日復一日穿梭在醫院各角落,成為病人及家屬心中的光和依靠。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醫院的臨床團隊裡,醫務社工是連結病人、家屬、醫院、醫師、護理及相關照顧服務人員溝通的重要橋樑,他們站在醫療第一線,擁有高度的專業能力;然而時至今日,仍時不時被誤以為是「志工」。《風傳媒》專訪第七屆「南山醫務社工獎」獲獎的醫務社工,從他們的角度看待生離死別,也讓社會了解如何與精障者共存,以及應該用什麼心態面對器官捐贈,點燃生命的微光。

生死兩相安,器捐務求圓滿,讓家屬無遺憾

每一個勇敢器捐的決定,都幫助了數個生命與家庭,但捐贈者家屬破碎的心,由誰來修復?

獲得第七屆「南山醫務社工獎」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社工師謝書豪認為,「器官捐贈的核心,是病患本身,但還有他的家屬。」透過自己的專業,與家屬協調器官捐贈或勸募器捐時,總是希望做到「圓滿」兩字。

獲得第七屆「南山醫務社工獎」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社工師謝書豪認為,「器官捐贈的核心,是病患本身,但還有他的家屬。」(攝影:賴光煜)
獲得第七屆「南山醫務社工獎」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社工師謝書豪認為,「器官捐贈的核心,是病患本身,但還有他的家屬。」(攝影:賴光煜)

謝書豪回憶投入醫務社工職涯的初期,曾經遇到一名20多歲因墜落意外導致腦死的男性患者,由父母提出捐贈想法。「家屬雖然非常捨不得,不過他母親告訴我,這個孩子很善良,當父母的想要替他捐贈、幫助更多人。」謝書豪回憶當時的狀況。

完成器捐後不久,謝書豪收到這位男孩母親來信,除了感謝醫院的協助,也提到身邊的人對他們的指疑與責備。「你兒子有同意做器捐嗎?不怕他來問器官在哪裡?」這位母親最後在信中寫的一段話,讓謝書豪至今難以忘懷,「這位媽媽寫著,『我幫我的兒子做器捐,怎會是旁人來質問我?難道我真的做錯了。』

謝書豪表示,換作是一般家屬,大部分的人都受不了這些話的刺激,覺得自己一定是做錯了,又開始懷疑幫孩子器捐的決定,「但這位媽媽非常了不起,她說自己難過了幾天,想到兒子從小到大總是樂於助人,又想到自己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才慢慢放下,相信替兒子器捐是對的事情。」

不論器捐有沒有完成,謝書豪強調,「圓滿」才是凌駕於器捐的最高價值。雖然社會及輿論多倡議器捐可以延續愛心、幫助別人,但是在醫療現場,當醫院需要家屬同意器捐時,家屬的猶豫、痛苦、不捨、悲傷等情緒,總是不停地反覆轉折,讓謝書豪十分心疼。更曾不止一次有家屬對他說,「如果把他的器官捐出去了,當他真的到天上才發現,我很難對他有交代,會成為我一輩子的缺憾,這一關我過不去啊…」

生命走到盡頭,不就是求得圓滿。「但也不一定要救了很多人、器捐留愛,才叫做圓滿。」謝書豪認為,不管器捐與否,讓病患與家屬的身心靈,都得到安頓,這樣的「生死兩相安」,才是圓滿的真諦。身為醫務社工,要做的就是當病家面對臨終,考慮捐贈器官時,能夠發揮專業向家屬說明。謝書豪強調,不論最終是否真的順利完成器捐,病家光是想到器捐的這個念頭,就已經很了不起,值得所有人給予祝福和感謝。

這件事,徹底改變了謝書豪從業的信念,勸募器捐並不容易,但謝書豪將圓滿作為最高指導原則,除了在醫院陪伴病家面對生離死別的傷痛,也持續投入器官捐贈工作倡議,提倡社會大眾、甚至是醫療從業人員,都應該用祝福和感謝的態度看待捐贈者及家屬,讓捐贈者生命落幕的時刻充滿愛與祝福。

社會不理解精障者,該如何搭建橋樑,共同協助患者回歸日常?

在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擔任社工師長達20年的吳嘉純,工作主要是為精神病患及家屬營造安全、有信賴感的醫療環境,工作橫跨精神醫療、社區精神復健、精神長照領域,發展多元化團體及社區工作,同時也發揮社工的專業,投入司法鑑定及創新藥酒癮特色服務,獲得今年「南山醫務社工獎」的肯定。

在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擔任社工師長達20年的吳嘉純,工作主要是為精神病患及家屬營造安全、有信賴感的醫療環境,獲得今年「南山醫務社工獎」的肯定。(攝影:賴光煜)
在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擔任社工師長達20年的吳嘉純,工作主要是為精神病患及家屬營造安全、有信賴感的醫療環境,獲得今年「南山醫務社工獎」的肯定。(攝影:賴光煜)

醫務社工人力流動頻繁,但病人不減反增,每天都要面對無數個病人和家屬,吳嘉純總是燃燒自己,想方設法與病人家屬溝通、幫助病人出院返家,並且尋找適用的資源,協助家屬承擔照顧責任,同時也讓他們減輕照顧負荷,以及爭取社區的接納。「醫務社工常常想比較多,我們看的不只是疾病本身,還會想到病人返家之後,他們的人生該如何過下去,我們可以怎麼幫助他?這才是我最在乎的。」 吳嘉純堅定地說。

在吳嘉純服務的個案裡,有一位外籍配偶嫁來台灣後,面臨截然不同的生活與文化壓力,心理健康漸漸失衡,最終住進嘉南療養院接受治療。而患者的先生本身有肢體障礙,平日靠資源回收為生,讀小學二年級的女兒也因為缺少爸媽的照顧,總是油頭垢面。

「我們每次打電話給病人的先生請他來醫院一趟,他總是在電話謾罵,後來乾脆不接我們的電話。而且他知道太太現在已經無法幫他照顧家庭,竟然試圖把太太留在醫院裡。」吳嘉純從接觸患者先生的過程中,發現對方不僅無法接受太太罹患精神疾病,甚至想要就此離婚拋棄她。

然而,患者穩定病情後,終究要回到家裡、回到日常生活。吳嘉純為了多了解病家,持續努力與該先生溝通,不放棄透過各種方式接觸家屬,並做了許多次的會談,吳嘉純說:「他每一次來醫院,都是我的一個機會。我可以跟他談,讓他知道太太接受治療後,病情有進步。未來太太出院後,萬一在家裡發病,我會教他如何處理,我們也會繼續協助他。」

類似的案例層出不窮,「其實照顧者很辛苦,很多時候,病人對未來仍然懷有希望,但是家人卻已經不抱期待了。」吳嘉純也幫助其他像這樣的脆弱家庭,而為病人排除可能遇到的障礙是她努力的方向,不論是重建關係、經濟扶助、疾病衛教、資源連結等等,希望病人及家屬更有能量去面對疾病,好好過生活。「社會對精障者還是存在許多不理解,個案回歸社區後,要面對的除了疾病、家庭關係、還有整個社會。」講到這裡,吳嘉純有很深的感觸,她想要讓社會大眾了解,精神病人經過藥物與復健治療,康復後還是可能回歸家庭、社會,也能正常生活與工作,需要大家打開心胸接納他們,協助他們走入家庭與社區。

「人人都有文明病,到底什麼叫做正常呢?」期盼社會大眾對於精障者給予更多接納與支持,讓每一個脆弱家庭,都有重新站起來的機會。

南山人壽推動醫療關懷計畫10多年以來,和醫務社工有非常緊密的合作,除了一起幫助貧困病患度過無力就醫的困境之外,南山遍佈各地的內外勤夥伴更是醫院志工大軍,從病友家庭、失能失依長輩和偏鄉民眾的關懷服務、到善終三法的推廣宣導,甚至當發生重大災難時,更走到第一線關懷災民。隨著醫院角色由緊急醫療服務者延伸到社區健康的照護者,加上社會問題日趨複雜化,醫務社工承擔了更多的任務和更重的責任。為表揚醫務社工的貢獻,南山人壽慈善基金會與醫務社會工作協會自2018年起共同發起設立「南山醫務社工獎」,並獲衛生福利部擔任指導單位,期盼讓醫務社工的專業與價值被社會大眾看見。

南山人壽慈善基金會與醫務社會工作協會共同發起設立「南山醫務社工獎」,表揚醫務社工的貢獻,讓醫務社工的專業與價值被社會大眾看見。(圖片提供:南山慈善基金會)
南山人壽慈善基金會與醫務社會工作協會共同發起設立「南山醫務社工獎」,表揚醫務社工的貢獻,讓醫務社工的專業與價值被社會大眾看見。(圖片提供:南山慈善基金會)

「南山醫務社工獎」已邁入第七屆,發掘了許多醫務社工的事蹟與大眾分享,也促成各界專家賢達共同為醫務社工的工作權益與專業發展環境倡議發聲,此外,更進一步關注醫務社工的身心健康與執業安全,持續為他們提升風險保障,希望讓醫務社工能夠無後顧之憂地發揮助人專業。南山人壽慈善基金會將繼續與各界攜手前行,優化臺灣醫療及健康照顧環境,穩固社會安全網的基石,共同推動健康臺灣願景。

第七屆「南山醫務社工獎」得獎名單

團體組(共6名,依醫療單位筆畫順序排列)

20240919-1
 

個人組(共6名,依獲獎人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20240919-2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