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魚的未來:日本要求允許可持續性商業捕殺

2018-09-08 15:44

? 人氣

編按:鯨魚的捕殺一直以來都有極大的爭議,三十多年前,商業目的的捕鯨就已經被禁止。但是現今世界上還有幾個地區持續在捕撈鯨魚,尤其是日本,他們甚至要求要開放可以持續地捕殺鯨魚,以供應他們國內的市場。

捕鯨恐怕是動物保護中最能牽動人心的問題,現在屠殺鯨魚牟利又成為可能 。由於人類幾百年的捕殺,許多種類的鯨魚瀕臨滅絶。因此30多年來商業捕鯨一直被禁止。

但是國際捕鯨委員會(IWC)目前在巴西召開會議,下周將對日本要求終止捕鯨禁令的要求作出決定。

雖然日本一直在捕鯨,但是BBC記者埃爾莫爾(Andreas Illmer)說,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國際捕鯨委員會成員國1986年就一項反對商業捕鯨的禁令達成一致,目的是恢復海洋中鯨魚的數量。

日本
Getty Images
日本利用科研捕撈條款繼續捕殺鯨魚。

但是支持捕鯨的國家認為那項禁令是臨時性的,他們認為能夠就捕鯨配額達成協議,保持可持續性捕鯨。

「科研捕鯨」

令保育人士滿意的是,上述禁令已經成為半永久性質,但是像日本,挪威和冰島這樣的捕鯨國家對此不滿。他們說捕鯨是他們文化的一部分,持續捕鯨應該可以繼續進行下去。

BBC記者埃爾莫爾說,允許用於科研目的的捕鯨成了1986年禁令的例外,自1986年後日本每年捕殺大約200-1200頭鯨魚,其中包括幼鯨和懷孕的母鯨。

日本給出的捕鯨理由當中有,要調查鯨魚現有數量,弄清鯨魚是否瀕臨滅絶等等。但是批評者說這不過是日本的藉口,他們以此藉口繼續捕殺鯨魚供食用消費,來自科研目的捕鯨的鯨魚肉通常被出售。

日本每年捕殺300-400頭鯨魚。
AFP
日本每年捕殺300至400頭鯨魚。

永續捕撈

日本的高級漁業談判官員和國際捕鯨委員會的專員諸貫秀樹對BBC記者說,日本希望國際捕鯨委員會能夠回到該組織的初衷上,即保護鯨魚,但同時「可持續地使用鯨魚(資源)」。

19到20世紀大量捕鯨導致鯨魚瀕臨滅絶。1960年代由於捕鯨技術和大型加工捕鯨船出現,於是限制捕鯨就成了十分緊迫的問題。

限制捕鯨導致禁令產生,現在鯨魚數量受到嚴格的監測,一些鯨魚種類仍然屬於瀕危物種,而日本捕撈的主要對象小鬚鯨則不屬於瀕危物種。

因此目前的國際捕鯨委員會輪值主席國日本建議採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成立可持續捕鯨委員會,為「數量充足的鯨魚種類」確立可持續捕撈的配額。

捕鯨是否道德

捕鯨除了商業價值外,還涉及道德問題,許多人認為捕鯨不道德。動物保護活動人士已經凖備反對日本提出的允許商業捕鯨的建議。

日本捕撈的主要對象,小鬚鯨則不屬於瀕危物種。
SCIENCE PHOTO LIBRARY
日本捕撈的主要對象,小鬚鯨則不屬於瀕危物種。

國際人道協會的主席布勞克(Kitty Block)說,海洋中這些巨大而優雅的動物已經面許多威脅,塑料污染,噪音污染,碰撞糾纏,氣候變化等等,他們不需要再次成為捕鯨槍瞄凖的目標。

還有人說,鯨魚是高度智慧的動物,有高度發展的社會結構。捕殺鯨魚導致鯨魚恐懼,給它們帶來痛苦。老式的捕鯨標槍給鯨魚帶來的是緩慢痛苦的死亡,而現代捕鯨槍使用一種能夠炸開的標槍,但是動物保護者說即使那樣,被捕殺鯨魚也要經歷緩慢的死亡過程。

兩年前,澳大利亞政府公布了2008年的視頻,血腥視頻顯示日本的研究船捕殺一頭鯨魚,海洋保護非政府組織「海上牧羊人」說,那頭鯨魚被標槍射中後20分鐘才死去。

但是贊成捕鯨的人說,上述現象是例外。類似事故在屠宰場也可能發生。再說,可持續捕殺鯨魚,同工業化生產肉類,比如飼養和屠宰豬,牛和雞沒有什麼不同。

難以維繫

反對捕鯨的主要國家澳大利亞已經表示,他們會聯合其他國家共同反對日本試圖破壞目前禁止商業捕鯨的建議。

sushi
AFP
日本科研捕鯨的許多鯨魚肉流入市場消費。

日本水產廳捕鯨業務主管官員諸貫秀樹對BBC說,他們希望新的建議能被採納,這樣捕鯨問題就會在科學和國際法的基礎上得到解決,不會牽扯那麼多的感情。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羅斯維爾教授(Donald R Rothwell)對BBC說,結束禁令最終可能不會帶來很大變化。他說,如果日本願意結束科研捕鯨項目,未來的商業捕鯨配額可能並不會令更多鯨魚被捕殺。

目前按照日本的所謂科研捕鯨,日本每年捕殺300到400頭鯨魚,而商業捕鯨配額可能把捕撈數字限制在更低水平。

目前南極是一些鯨魚的避難場所,但是在那裏也有捕鯨互動。日本說,避難所是針對商業捕鯨而設,科研捕鯨不應該被限制。

未來如果日本按照商業配額捕鯨,那麼日本就會遵守鯨魚避難所的規定。

目前而言,日本市場的鯨魚肉需求量一直在下降,而且捕鯨行業一直靠國家補貼維持,因此最終人們改變口味意味著商業捕鯨最終會由於商業不可行而難以為繼。

原文、圖經授權轉載自BBC中文網
責任編輯/陳秉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