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饒了大家,《敏感科技保護法》就免了吧!

2018-09-08 07:30

? 人氣

敏感科技保護法對台灣科技產業的到底是保護還是傷害?

敏感科技保護法對台灣科技產業的到底是保護還是傷害?

政府正研議訂定《敏感科技保護法》,未來科技業者對外的技術授權、輸出甚至專利註冊,都可能要事先送審,引起科技界集體反彈,認為此作法將「綁死」所有業者。衡諸現實,為台灣好,這個名為「保護」實為「殘害」的法,就免了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岸在2月底宣布對台31項措施(惠台31條),行政院為此要祭出「反制措施」,鑑於中國對台灣科技人才與技術磁吸效應日增,為避免技術外流中國,行政院要求相關部會研議制定《敏感科技保護法》。對違法者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或併科新台幣3000萬元以下罰金。

如果《敏感科技保護法》通過實施,對台灣科技產業而言,可能是一場大災難,官員完全不了解企業的實務,也不清楚台灣的產業與技術定位,更沒想清楚這種法令要如何執行、及執行後的負面衝擊,只是在「反制」的心態上提出,實不可取。

《敏感科技保護法》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何謂敏感科技?這是一個完全缺乏明確定義,幾乎可全憑自由心證的名詞。政府要把其定義為:敏感科技是指對國家安全、公共利益有重大影響,因其祕密性而具有實際或潛在經濟價值。這個定義說了也等於沒說,因為單是什麼是國家安全、公共利益,又到什麼程度是有「重大影響」,就足以吵上數日,最後同樣是以自由心證為之。

必然的結果是:由政府認定什麼是敏感科技。一旦由官僚單位認定,不必懷疑,官員基於自我保護的立場,必然根據政治氣氛、社會氛圍作最保守的認定,結果是敏感科技「量多卻質差」,但卻「有效」的卡死所有企業的發展。

其實,類似這種情況,產業早已經驗多多,亦受害多多。過去官僚單位在審查企業赴大陸投資時,就是採取最保守、最嚴格的立場:當台灣政府還禁止晶圓廠赴大陸投資時,國外半導體業者早已到大陸蓋12吋廠;當經濟部仍把面板當寶開出許多條件,才能讓企業去大陸投資時,韓商早已大幅蓋廠、中國本土廠商亦崛起。

這種情況幾乎出現在每個產業領域中,結果是當政府放行後,台灣企業的利基已盡失。過去敏感科技保護法曾在立院會期中提出,但連實質討論都未開始,原因就是窒礙難行且問題與後遺症太多。

而敏感科技保護法又較過去投資審查更過份而離譜;過去是去中國投資要政府審查,未來是連技術授權、輸出甚至專利註冊,都要政府審查,其潛藏的問題是:一旦官僚單位要擴權或認知有誤,可能變成這些企業與任何一家對岸企業的合作、來往,都要政府審查。 而依照過去政府審查的效率看,大概非一年半載難通過,企業商機已全無了。而因為是由政府審查,官僚掌握生殺大權,政治影響往往超越專業,這就好像外界很難理解,為何台積電赴大陸投資12吋廠放行,聯發科則被卡死一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