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的崛起是運氣好?她用計發動政變、一連扳倒政治宿敵…靠4大關鍵坐穩權力核心

2021-12-16 11:33

? 人氣

中國歷史上鮮少出現女性當政,清朝的慈禧太后成為少數特例。不過,慈禧是如何崛起,成為獨領朝政的女強人呢?(合成圖/取自Wikipedia)

中國歷史上鮮少出現女性當政,清朝的慈禧太后成為少數特例。不過,慈禧是如何崛起,成為獨領朝政的女強人呢?(合成圖/取自Wikipedia)

中國歷史上從來沒發生的事,為什麼會發生在慈禧太后身上?如此重大的事件必然有其偶然的部分,再三提醒我們歷史沒有固定的規律。不過其中也有源自長遠背景的結構性因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權力真空下慈禧崛起的偶然因素

慈禧的出身是八旗中的葉赫那拉氏,葉赫是他們這支系譜的起源地,那拉是族名。在野史中有一種說法,說她其實不是滿人,而是山西長治縣一個漢人家中生的女兒。這種說法沒有什麼站得住腳的證據,不過反映出慈禧身上一件比較難得的特質,就是她在入宮前學過漢文,能讀而且能寫漢字,這在滿清宮內的后妃中很少見。

滿洲婦女受教育認字讀書的不多,認漢字、讀漢文書的就更少了。慈禧的漢文能力應該是自學得來的,所以她雖然能讀能寫,但一輩子沒有真正掌握如何寫正確,更不用說寫優雅的漢文。她留下來的漢文資料一般都有錯別字,也有不少文法不通的地方。

然而有限的漢文能力,加上咸豐皇帝的后妃中只有她生下兒子,就構成了足以讓朝廷天翻地覆的大變數。因為兒子拉近了慈禧和皇帝間的關係,又因為懂漢字讓她得以與聞朝政。

咸豐(圖/取自Wikipedia)
咸豐皇帝。(圖/取自Wikipedia)

到咸豐朝後期,皇帝經常以口述的方式由慈禧記錄他的諭令,於是慈禧和其他后妃拉開了身分差距,她不只經常陪伴皇帝,而且她了解朝廷和朝政。如此她突破了傳統上極其嚴格的「內外朝」劃分,以內朝的身分介入外朝決策,並且透過參與政事的皇親,如在咸豐朝甚受重用的恭親王奕訢,而得以認識外朝重臣。

最重要的偶然因素,是咸豐皇帝在第二次英法聯軍迫近北京時出宮躲避,隔年病死在熱河行宮。帝制最大的風險在於當前一位皇帝去世時,不能保證一定有兒子可以繼承皇位;就算有兒子,也不能保證兒子已經長大到可以承擔皇權的責任。

遇到這種兒子無法順利繼承的情況,傳統上就會有兩股力量拉鋸爭奪。一股力量來自小皇帝的母親,可能是血緣上的母親,也可能是倫理身分上的母親,通常她背後還會有外戚的勢力一併牽涉其中。另一股力量是被先皇信任的大臣,由他們來擔任攝政或輔政的角色。

在一時的權力真空中,可能產生許多變化,然而不管哪一方力量勝出,畢竟也都只是權宜的安排,很難穩固,沒有人能真正全盤掌控。只要皇權不在占據皇位的人身上,就必然帶來高度的不確定性。

在熱河行宮,其中一個麻煩的變數是遺詔中所用的「贊襄」二字(註), 引發了不同的解釋。以肅順為首的八大臣認為這和「顧命」是同樣的意思,也就是授權由他們八個人集體擔任「攝政」。因為沒有選擇任何一人來當「攝政」,所以才用「贊襄」稱呼。

然而以新升任皇太后的慈禧為首,加上一些其他大臣,這個集團則認為「贊襄」就表示身分低於「攝政」,先皇並沒有要讓八大臣握有決策權,他們只有從旁建議、輔助的地位。根據這項看法,慈禧太后說服了慈安太后,聯合起來拒絕交出她們手中保管的兩枚聖旨印章。慈禧堅持以小皇帝名義頒行的聖旨都必須由她過目,而她也確實有能力可以看得懂、可以有意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