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太多零食、甜點,恐怕會讓小孩有過動傾向?專家解開迷思:重點不在「糖」

2019-10-16 06:57

? 人氣

吃太多零食、甜點,會讓小孩有過動傾向,真是這樣嗎?(示意圖/pakutaso)

吃太多零食、甜點,會讓小孩有過動傾向,真是這樣嗎?(示意圖/pakutaso)

網路世界流傳已久的「吃太多零食、甜點,會讓小孩有過動傾向」,但要限制孩子這不能吃、那不能吃,根本是天方夜譚吧!幾年前,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Jaguar小姐分享了幾篇發現老公與女兒時不時脾氣暴走可能與「極端嗜吃甜食及碳水化合物」有關的自身經驗,一時間廣為瘋傳,甚至創下122萬的瀏覽人次;但也有小兒感染科醫師認為,人工添加物才是讓孩子情緒容易失控的主因。到底零食中,除了糖,還有哪種成分容易造成情緒不穩定的因子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吃糖會很high?為甚麼甜食吃多易躁動?

生活中常會見到,當孩子哭鬧不休,通常拿糖果塞嘴裡是萬靈丹。但大里仁愛醫院小兒科江明儒醫師並不贊同這種做法,他認為長期下來會讓孩子對糖份過度依賴,除了容易蛀牙,攝取過多的糖份也會增加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等慢性疾病、兒童肥胖、影響性徵發育的風險。

家長間廣為流傳的「高糖效應(Sugar high)」一詞源自於1973年美國兒科醫師Benjamin Feingold的研究,發現當孩子吃過多甜食時,情緒容易變得異常興奮,開始「歡顛」。過多的糖會誘發胰島素抗性,刺激腎上腺素而讓精神較為亢奮而降低注意力,過度依賴糖份造成的營養失調也會讓情緒較難控管。

另外,根據哥倫比亞大學一項研究顯示,糖會排擠維生素C與白血球的結合,平均一天當中食用大約八茶匙的糖(100克左右)就會降低40%白血球的殺菌能力!致使人體免疫力降低,雖無直接證據證明精緻糖就是導致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直接兇手,但不可否認,過量食用甜食對人體有一定程度的傷害。

糖不是不能吃,而是要學會聰明吃!

國民健康署在2018年發布的新版國民飲食指標,建議國人「每日飲食中,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大約50公克),只要喝1杯700毫升「全糖」珍珠奶茶就會超過,但這裡的糖並不包含自然存在於食物的內生性糖。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許正典醫師表示,很多家長一聽到甜食有可能造成過動、就一竿子打翻所有甜的東西,限制孩子這不能吃、那不能吃,其實家長並不需要這麼恐慌,孩子在生長期間還是需要補充基本的糖份,只要注重飲食均衡,並多從天然食物(牛奶、水果)攝取即可。

除了甜食,還有這些要注意!小心禍從口入!

前面提過的美國兒科醫師Benjamin Feingold研究裡,糖只是其中一部分,還包括了水楊酸、人工色素以及人工香精食品添加物,英國、義大利等世界各國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飲食和情緒之間有明顯關聯性」,而飲食直指「垃圾食物」,並非僅限於「糖」。許正典醫師也說道,除了甜食之外,也要注意在零食甜點中的代糖與人工色素,也是造成孩子過動的危險因子,買的時候千萬愛注意。

營養師林世航建議市面上有一種「Clean Label潔淨標章」的零食,在「潔淨標章」的標準下,除常見的防腐劑、人工香料、人工色素、人工甜味劑、漂白劑......等八種添加物種類一律不得添加外,其原料還必須為非基因改造,想要買零食,又擔心小孩健康的家長,可以嘗試看看。

文/顏壯洪
本文經授權轉在自華人健康網(原標題:聽說甜食吃多易過動!真的嗎?精神科醫師這樣說…)
責任編輯/潘渝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