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行列通行的道路,你或許也曾走過:《參勤交待不思議》選摘(1)

2019-03-03 05:10

? 人氣

今日的箱根已是日本知名的避暑休閒勝地,但在明治維新廢除參勤交代與宿役人制度以前,曾是江戶時代的交通要衝地點。(資料照,風傳媒)

今日的箱根已是日本知名的避暑休閒勝地,但在明治維新廢除參勤交代與宿役人制度以前,曾是江戶時代的交通要衝地點。(資料照,風傳媒)

引言格式:歷史劇或古裝劇中經常可以見到人來人往的道路。這些道路有時供武將帶兵打仗,有時供流浪者旅經各地。日本自古就有東海道、中山道等交通要道,每條要道都有多種功能,也有各自的歷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平常上學、上班或返鄉時行經的路線,說不定正是數百年前知名武將率領部下通過的道路,抑或是將金銀等貴重物資,大量輸往江戶或大坂的物流動脈。若我們懷著這般想像重新檢視手邊的地圖,或者實地走訪該道路,肯定更能體會歷史研究的樂趣。

要道上的宿場是由「換馬所」發展而來

古裝劇中常見的「宿場」並非江戶時代的產物,宿場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驛制度(驛傳制)。如今日語的「驛」指的是列車停靠的地方,近代以前則指要道上供人換馬的場所。

日本於七世紀飛鳥時代引進驛制度,當時的主要道路每隔三十里(約十六公里)就會設置一處驛站並備有馬匹,聯絡中央和地方的資訊。長途跋涉會使馬匹過度疲累,因此驛站主要的目的便是供人換馬,同時也提供住宿設施給來往各地傳遞資訊的官員使用。

修復完成的東京車站紅磚驛舍與站前廣場,將成為東京新地標。(攝影:陳威臣)
如今日語的「驛」指的是列車停靠的地方,近代以前則指要道上供人換馬的場所。圖為東京車站。(資料照,陳威臣攝)

平安中期之後,驛制度名存實亡,但道路的使用率反倒增加,人們透過各條要道將莊園的農作物輸往都城,或是前往遠方的寺社參拜。驛站本來就是交通重地,這時驛站及其周邊更形成了所謂的宿場,該處不僅有旅店和飯館,甚至連青樓都有。

美濃(岐阜縣)的青墓、三河(愛知縣)的池田、相模(神奈川縣)的大磯等交通要衝,在平安末期就有相當大的宿場町 。宿場的管理者多為鄉望,擁有武士身分。此外,伊勢(三重縣)的伊勢神宮等知名寺社,吸引了許多遠道而來的參拜者,寺社周邊因而形成大型的門前町,日益蓬勃。

到了鎌倉時代,當時的幕府下令京都與鎌倉之間的旅店皆須準備快馬,以供運輸與聯絡之用。其他地區的宿場則各自發展,直到江戶幕府成立後,才確立了全國統一的宿場制度。

東海道的宿場常備百馬

江戶幕府設立了「道中奉行」一職,以管理東海道在內的五條要道。此職位由一名大目付與一名勘定奉行共同兼任 ,角色相當於現代日本的國土交通省道路局,負責整修道路、橋梁,以及經營宿場。各地宿場皆由道中奉行管轄,當地的藩主無權過問。

道中奉行底下負責處理各宿場事務的人稱為「宿役人」,宿役人的職位包含問屋(整座宿場的掌管者)、年寄(輔佐者)、帳付(事務員)等等。問屋場為整座宿場的中心,負責調度馬匹與扛轎、送貨的人員,將客人或貨物運送至鄰近宿場。這類業務稱作「傳馬」,其客戶十之八九都是幕府或領主的屬下,不過有時一般人也可使用。

宿場平時即備有許多馬匹與人力以供傳馬之用。1638(寬永15)年,幕府規定東海道每座宿場應配置百名人員與百匹快馬,中山道為五十人與五十匹,其餘要道則為二十五人與二十五匹。這些人馬是幕府向特定人家徵收來的,該義務稱作「傳馬役」。人馬不足時,幕府還會向宿場附近的居民徵收,稱作「助鄉役」。這類義務負擔極重,因此幕府有時會免除宿場與附近居民的地子(年貢),或給宿場一些補助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