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皇統治才能避免無效率的封建藩國集合體:《明治維新》選摘(2)

2018-04-29 05:00

? 人氣

經過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及自強運動後的清國於甲午戰爭對戰,圖為戰爭中攻擊清軍的日軍。(資料照,維基百科)

經過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及自強運動後的清國於甲午戰爭對戰,圖為戰爭中攻擊清軍的日軍。(資料照,維基百科)

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著作「王政復古」和「維新」的爭論成型後不久,在日本登場。這些著作否認上述經濟史家所做的區別,強調明治和大正是同一個─且不令人滿意的─社會政治整體的組成部分。和其他觀點不同,這種觀點來自真正持不同政見者,他們拒絕接受近代以來的日本社會,並意欲改造這個社會。儘管這種觀點的源頭可以追溯至十九世紀三○年代的學者,其全面發展還是要歸功於二戰中日本的戰敗以及戰後日本知識份子對他們的國家近來所作所為的反省批判。那些他們斥之為將國家拖入毀滅的人物和制度,被確認為具有帝國主義、資產階級、專制主義和官僚制的性質。這些東西才是人們在研究十九世紀時必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加以解釋的東西。這個故事甚至有其現成的批判物件:天皇、官僚、寄生地主(parasitic landlords)、壟斷資產階級,這些對象事實上在戰後突然出現的民主氣氛中成為人們憤怒譴責的對象。

這一對明治維新的激進再評價的最後結論是明治「絕對主義」(absolutism)的概念。這個概念說的是,明治「絕對主義」之所以興起,是因為在德川末期,衰退中的封建力量和蓄勢待發的資產階級力量之間出現了一種平衡。少數人利用了這種平衡,以天皇的名義建立起一個由強大常備軍保衛的專制國家。新的領導者聲稱同時代表(或超越)這兩方的利益,但一旦掌權之後,便利用其地位維持社會上業已存在的分立,以此保持自己的權力。這樣,封建領主成為官僚政府供養的對象,地主和實業家則成為其服務物件。兩方結成聯盟,以遏制、破壞民主的「自然」成長,無論那民主是資產階級的還是無產階級的。

簡而言之,明治維新被視作使這樣一種社會成為現實的過程。這一觀點將維新置於一種新的分析框架之下,以期在德川晚期日本的階級關係中確認出專制主義的起源。遠山茂樹在一九五一年出版的書中第一次出色地完成了這一分析。遠山的出發點是由幕府和一些藩國在十九世紀三○年代和四○年代進行的所謂天保改革。他認為,天保改革並不局限於財政。同時,即便天保改革是因畏懼農民起義而進行的改革,也不可把它們僅僅視作封建反動的表現。更確切地說,天保改革是下級封建官員為應對經濟變化所帶來的難題而進行的一個嘗試。這個嘗試引領他們一再尋求與鄉豪(豪農〔gōnō〕,他們事實上控制著農村)的合作。正是在這一合作中孕育了既反對封建領主,又壓制農民造反的「絕對主義者」種子。

提倡尊王攘夷,並繼承其叔父玉木文之進創辦松下村塾的吉田松陰,包括坂本龍馬等倒維新志士曾於此學習。(取自維基百科)
提倡尊王攘夷,並繼承其叔父玉木文之進所創辦的松下村塾的吉田松陰,包括坂本龍馬等倒維新志士皆曾於松下村塾學習。(取自維基百科)

 

這一聯盟在資本主義的西方咄咄逼人的入侵威脅下,獲得了進一步發展。遠山認為,西方的入侵不僅威脅日本,而且也威脅封建體制,促使上層武士和下層武士均轉向要求改革。前者─幕府和藩主─在十九世紀六○年代的所作所為就已表明他們互相之間無法進行長期的合作以確保政權;後者─下級武士和一些非武士的支持者─起初在「尊皇攘夷」的要求下尋求政治認同,但是當事實證明這是一個無效的政策後,他們轉而通過控制少數強大的藩國,特別是薩摩、長州,來推翻幕府。這一時期他們還提出「富國強兵」政策,以替代不合現實的攘外政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