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教育教出一群「不會思考」的孩子?資深高中老師5點揭露「照本宣科」害慘學生

2018-04-28 07:00

? 人氣

課堂上的教學過程中,存有三種不同的教學及學習速度:閱讀速度 快於 講話速度 快於 抄寫速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也就是說「學生閱讀的速度」快過「老師講話的速度」,而「老師講話的速度」又快過「寫黑板抄筆記的速度」。傳統老師的日常課堂傳統單向講述的老師在備課時,經常從閱讀課本、備課用書、教師手冊或其他資料開始,遇到不清楚或不理解的地方,才會在課本上「抄寫資料、製作筆記」。

現在臺灣教科書出版商更幫老師們做好了「備課用書」,資料一應俱全,精美小字彩色套印,老師們過去必須自己抄寫的筆記,現在幾乎全都免了。於是上課時可以直接參考備課用書,並通過嘴巴講解。一旦老師上課選擇只用嘴巴講解,學生的學習速度就會變成這樣:

(被迫)閱讀速度 等於 (被迫)聽講速度 快於 (被迫)抄寫速度

學生上課時,就只能跟著老師的嘴巴講解來學習、來閱讀,老師唸到哪裡、學生閱讀到哪裡,完全不能自主或自由閱讀,也就不能加快或放慢學習。於是在教學現場,學生最快速的「閱讀」學習方式遭到忽略,不被重視、開發、訓練,甚至還可能因此被破壞

一旦遇到課本資料不足或困難處,若是老師想讓學生抄寫,老師一開始又沒有抄寫板書,只是單憑講話,那麼講話速度必定要放慢、甚至要重覆唸好幾遍(因為「抄寫速度」趕不上「講話速度」),而且不知道學生「到底抄寫了沒?」若是抄寫了,「到底抄對了沒有?」老師也不能得知。

上述這個過程,大家應該很明顯看出傳統單向講述課堂上發生的問題點:

1. 學生都處在「被迫學習」狀態。一旦老師單向講解、抄寫,學生就必須被迫聽講、抄寫、閱讀。

2. 高速度學習方式的消失。學生大多時間只是跟著老師的講話速度來進行學習,失去了高速度學習方式的鍛鍊與培養。

3. 是高階學習認知目標的付諸闕如。老師一旦單向講述,學生只能聽懂,聽懂屬於低階的「理解」,不但失去高階認知目標的訓練(如分析、評鑑、應用和創造),更嚴重的是,老師的講述就算學生全聽懂,也不過就是全部聽懂,難以超越老師(如果以分數來當譬喻,老師把一百分的內容,教給學生,學生最好也不過就是拿到一百分,但是拿到一百分通常只是少數,絕大部分的學生可能是九十幾分、八十幾分,甚至更低,也就是說,這是一個教學成效「遞減」的過程,教學成效不斷減少─如何翻轉這個遞減過程,正是翻轉教學的核心關鍵之一),這樣就容易形成一個奇怪的現象:學生永遠都比不上老師、超越不了老師。問題是,學生連老師都超越不了,如何能夠做到一代勝過一代呢?

4. 知識來源被老師壟斷。老師單向講述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會慢慢習慣知識來源是由老師的嘴巴提供,一旦老師離開教室、離開學生,學生就會不自覺地失去知識的主要提供者和來源,因為學生沒有被培養出來主動探索、主動學習知識的習慣和能力。(問題在於,在新科技的推動之下,當代的知識來源已經無法由學校和老師的壟斷,老師不應該、也無能可以再像過去一樣壟斷知識,反而必須用自己的專業來引導學生進入大開放的知識網絡與系統當中。)

5. 學習樣貌單一。老師一旦只用單向講述,學生只能呆坐座位,只能專注而認真地望著老師,問題在於學生專注時間其實很短暫、專注精神的狀態也不長久,單一樣貌的學習狀態愈久,某種程度而言,就是折磨學生愈久。

作者介紹│ 張輝誠

臺灣師大文學博士,臺北市中山女高教師,文學作家,為前清皇族兼儒者愛新覺羅•毓鋆之入室關門弟子。文學作品曾獲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著有散文集《離別賦》、《相忘於江湖》、《我的心肝阿母》、《毓老真精神》、《祖孫小品》。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親子天下《學思達增能:張輝誠的創新教學心法》
責任編輯/陳憶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