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劫波欲度,恩仇待泯,兄弟在否?從兩韓板門店回首海峽兩岸

2018-04-28 07:20

? 人氣

板門店峰會,文在寅和金正恩種下松樹後,並肩聊天。(美聯社)

板門店峰會,文在寅和金正恩種下松樹後,並肩聊天。(美聯社)

朝鮮半島有一條長約248公里、寬約4公里的地帶,人跡罕至,雖然名稱叫做「非軍事區」(DMZ),但其南北兩翼數十年來都是全世界軍力最密集的地區。1953年7月27日,死傷數百萬人的韓戰在DMZ的板門店畫下句點。2萬3650個日子、無數次流血或不流血的衝突之後,板門店掛起新的標語牌「평화, 새로운 시작」(和平,新的開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南韓總統文在寅與北韓(朝鮮)國務委員會委員長金正恩的領導人峰會,4月27日在板門店登場。沒有盛大的排場(儀隊檢閱相當簡單),沒有堂皇的建築(和平之家相當簡樸),沒有蜂湧而至的媒體(國內外記者都在首爾),甚至不是兩韓第一次峰會(已會開三度),然而板門店這場「文金會」卻可能是近年最「好看」的一場峰會。

20180227- 金正恩與文在寅在板門店跨越三十八度停戰線,進入北韓。(美聯社)
20180227- 金正恩與文在寅在板門店跨越三十八度停戰線,進入北韓。(美聯社)

好看一方面是因為文、金兩人的表現,一方面是因為縝密、貼心又匠心的安排。對於國際社會上許多互別苗頭、甚至劍拔弩張的國家,例如最近槓得群情激憤的土耳其與希臘、打打談談數十年的印度與巴基斯坦,當然還有台灣與中國,板門店峰會都是值得參考的藍本。

首先看文、金兩人的表現。文在寅當天四平八穩,善盡地主之誼;更重要的是,為了促成這場幾個月前根本無法想像的峰會,他下了相當大的工夫。文在寅上任還不滿一年,朝鮮半島一度戰雲密布,但他就是能化險為夷,安撫磨刀霍霍的川普政府,擺平因為「薩德入韓」而祭出經貿制裁的北京當局,並且把握平昌冬奧的「體育政治」契機,在自家、北韓與美國之間穿針引線,一舉促成兩場難度極高的峰會。除非5月底或6月初的「川金會」出什麼大差錯,否則文在寅將是今年諾貝爾和平獎的熱門人選。

金正恩在板門店峰會後發言。
金正恩在板門店峰會後發言。

金正恩也不遑多讓,他自2011年12月父親金正日暴卒、自己倉促即位以來,在國際社會一直有著「神秘、邪惡、善變」的形象,血腥整肅統治集團高層,一再試射洲際彈道飛彈與試爆核彈,終於搞到連「血盟兄弟」中國都開始掐緊北韓的經濟命脈。但是金正恩在完全掌控政權、獲取「以核武攻擊美國本土」的嚇阻力之後,從今年初開始展現務實、權變、精明的一面,與「陽光政策」傳人文在寅一搭一唱,同時不忘安撫北京的老大哥,以全新的姿態站上國際舞台。「文金會」是金正恩首度在國際社會亮相(之前訪問北京不能算),他的表現沉穩自在、胸有成竹,與年紀足以當他父親的文在寅相比毫不遜色。接下來的「川金會」,他更可望締造父親、爺爺都不曾企及的成就:與美國總統平起平坐。

再看峰會當天靜態與動態的安排,處處透露出相互尊重、共寫歷史的匠心。和平之家二樓會場,稜角分明的方桌換成了橢圓形,新製的座椅寬度「2018」公分,盡在不言中;牆上的山水畫原本是南韓濟州島的漢拿山,特別換成位於兩韓交界(大部分在北韓)、而且兩韓曾經共同開發觀光區的金剛山。

金正恩與文在寅在和平之家的金剛山畫作前握手。(美聯社)
金正恩與文在寅在和平之家的金剛山畫作前握手。(美聯社)

文、金兩人當天還安排了植樹活動,地點選在南韓現代集團創辦人鄭周永1989年1月趕著牛群返鄉的「牛群之路」,栽種的松樹是1953年──《韓戰停戰協定》簽署之年──萌芽的樹苗,使用的土壤混合了漢拿山與北韓聖山白頭山的泥土,文在寅澆上(北韓)大同江之水,金正恩澆上(南韓)漢江之水,雖然是一場政治表演,但的確有其動人之處。

2018年4月27日,兩韓板門店峰會,金正恩與文在寅植樹(AP)
2018年4月27日,兩韓板門店峰會,金正恩與文在寅植樹(AP)

耐人尋味的是,對於這場2018年迄今最受矚目的國際盛事,中國媒體的報導卻稀稀落落,不由得讓人想到,兩韓關係越來越熱絡,華府也不再拒平壤於千里之外,北京恐怕很有點被冷落的不是滋味。再者,這兩個敵對近70年、只停戰未議和的國家如今奮力破冰前行,台灣海峽卻火藥味瀰漫,陷入文攻武嚇、施惠加壓的惡性循環,彷彿兩岸關係注定了一者要屈人從己,一者要屈己從人。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7日主持例行記者會時,對板門店文金會「展現的政治決斷和勇氣表示讚賞」,還引詩「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從1982年廖承志致函蔣經國以來,這兩句詩就常化身為中共高層兩岸關係的祈願。比較少為人知的是,兩句詩典出魯迅《題三義塔》,三義塔在日本大阪府豐中市,詩中的「兄弟」也指中國與日本,是兩個對等的國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