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該是外交轉型的時刻了

2016-03-15 06:15

? 人氣

馬英九總統十三日出訪中美洲友邦。(取自馬英九總統臉書)

馬英九總統十三日出訪中美洲友邦。(取自馬英九總統臉書)

馬英九總統在3月13日至19日訪問瓜地馬拉及貝里斯,再度進行元首外交,頗有感觸,特此為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國外交困境由來已久,自退出聯合國便每況愈下,迄今僅有22個邦交國,多半位於太洋洲與中美洲,雖然人民皆熱情友善,也偶有在國際場合為我發聲,但普遍屬於經濟發展較遲緩國家,也無法在貿易上與台灣互補。而台灣是個海洋國度,歷數進口替代到出口擴張的經濟發展軌跡,對外貿易是最佳出路,沒有之一。但當前台灣經濟內需長期不振,出口大幅銳減,若以學術理論來說,更有半邊陲落到難以翻身的邊陲國度之風險,真是存亡危急之秋,中央政府還要花大筆預算出國進行「畢業旅行」,期期以為不可。

 

今天一早,我率團出發前往瓜地馬拉及貝里斯兩友邦訪問,此次出訪是應瓜地馬拉總統莫拉雷斯(Jimmy Morales)、貝里斯總理巴洛(Dean O. Barrow)及中美洲議會議長阿瓦拉多(Jose Antonio Alvarado)的邀請前...

馬英九總統貼上了 2016年3月12日

當然,政府必然回應鞏固邦誼之重要性,我也必須直白地說此間邦交國皆不脫「金錢外交」窠臼。歷次來訪或接待我國訪問,無不全力索要金援,部分國家經貿上本無所長,甚至必須以賣護照(官方說法為投資移民)維生,若台灣像過往經濟鼎盛,那也罷了,偏偏現在甚至有經濟通縮大危機之虞,實在不宜再亂撒銀彈。

再者,就國際現實而論,只要中國存在,台灣根本無法加入任何舉足輕重的國際政治組織,根本不會有全方位正式的外交關係,既已知此,何苦於「紅海」中拚搏,而不找尋屬於台灣的藍海。最後,外交是內政的延長,唯有壯大自己,方能積累外交的籌碼,如今本末倒置,亦非可取,即使再努力推動各方面外交,仍然只有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至誠建議,該是外交轉型的時刻了,拙見如下:

一、再縮減邦交國數量,維持12個上下之兩位數邦交國即可

2015年中拉論壇時,我邦交國多國與會,邦交國對台灣之心,路人皆知,既然知道部分邦交國有賴我大筆金援穩住,非誠心交往,何必強留。且與邦交國雙邊貿易額即便在多國早就簽署FTA下,仍是進展緩慢,更是證明彼此交往難達雙贏之目標。

簡言之,要斷交便斷交,慢走不送,在有限財政上,根本無須耗費大量外交資源。但此舉若過於直接,亦可退一步維持兩位數上下邦交國以證明我國正式外交關係之存在。建議歐洲留梵諦岡(天主教信仰中心,歐洲唯一邦交國)、非洲留史瓦濟蘭(台商紡織等勞力密集產業投資重鎮,政經局勢較穩,還可以美國、南非為出口市場)、南美洲留巴拉圭(南美洲唯一邦交國)、中美洲留巴拿馬(巴拿馬運河之所在),其餘再視友我之心取決即可。

二、全力改採「經貿攻勢外交」,大規模整併各部會對外部門

所有外交人員全面經濟商務人員化,徹底為經濟服務,再無純外交人員。新政府上台在即,行政院組織改造尚未完成,各部會對外事務恰可趁機全面整合,外交部應納入經濟部國貿局、交通部觀光局、教育部國際文教處、僑委會等各對外部會或部會轄下之對外處室,連蒙藏會的對蒙古國交流也要搶回來,無一例外,整併後改外交部為「外交貿易部」,簡稱「外貿部」,顧名思義,以促進對外貿易為準則,開啟我國外交大破大立格局,如前述縮減邦交國數量後,必然增添許多外交人員與資源,並非裁撤,而是重行分配,調整所有外館的分布與再教育駐外人員,與我存亡極為重要之美國、日本、新加坡等當須持續穩固友誼,但以製造業為主的台灣中小企業發展而言,還是必須強化對東協10國的交往,應設法連東帝汶都設辦事處,印度更是值得開發之地,而長年被詬病仰賴陸客的觀光政策亦須拓展阿拉伯海灣國家的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

姬龍仁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