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社會運動的「失敗方程式」─《如何改變社會》選摘(下)

2015-12-22 05:00

? 人氣

集會場所對運動推展相當重要。高圓寺的做法比較靈活,我曾到他們那邊參與遊行的籌備會議,晚上八點一到,就在其中一位夥伴的店裡開會,參加者以住在附近的人為主,約有數十人,會議不設主持人,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熱情地交換意見,會後則移師車站前的廣場,喝起易開罐的啤酒開趴踢。而前述的卷町住民投票運動,也是在眾人合資搭建組合屋作為運動的據點後,促使運動有了飛躍性的成長。如果有自由召開公民會議的場所,直接民主就會長出活力;網路似乎還沒能完全取代這個部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運動的方法並非一成不變,只要能符合「改變社會」的目的就可以,它可以是投票、示威、NPO,或許是網路、報紙,方法相當多樣。

在一場運動中,依照每個人的特質而決定各自的角色並非壞事。人有百百款,比如提供創意的人、讓創意具體化的人、統整各方意見的人、細心的人、炒熱氣氛的人、沒什麼專長但喜歡和人在一起的人等。還有擅長在人前講話的人、很會畫畫的人、喜歡扭動身體的人,或者很熟電腦的人。

工作分配並不是要賦予每個人一種固定的屬性,而是角色扮演。站在培養每個人能力的立場,分派工作也是一件好事,就算一開始是由擅於表達的人接受媒體採訪,一段時間過後也可以換別人嘗試;起初由比較知道運作方法的人當頭頭也無妨,但當大家越來越進入狀況後,他的任務也就結束,可以換人了。累了就換人,也歡迎隨時歸隊,這應該比較好吧。

有些人沒有特殊才能就是喜歡批評,卻又不擅長和人對話或辦活動。與其說這種人不適合參與社會運動,我倒覺得他們是不習慣社會生活,但就算是這樣的人,也有適合他們的實踐方法。就請他們在電車或網路上發牢騷吧:「某銀行融資兩兆元給某電力公司,這樣好嗎?」或者「明明就找不到廢棄物的貯存場,卻想要重啟電廠,到底是想怎樣?」在這個過程中,當他自己也漸漸覺得「有些事我也做得到」之後,也許可以試著派給他別的任務。

有趣的是,幾乎每個社會都存在著扮演上述角色的人。領導者、整合者、策士、勞動者、搞笑藝人、詩人、彆扭的人、無用之人。應該沒有一個社會是全部的人都是優秀的領導者,而們說的,也許都是對的。

*本文選自時報文化出版《如何改變社會》一書;作者小熊英二1962年生於東京,1987年畢業於東京大學農學部,之後曾在出版社工作,1998年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和文化研究科國際社會科學博士課程修畢,現為慶應義塾大學總合政策學部教授。

如何改變社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