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書》什麼是真實的歷史?──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

2015-11-25 06:10

? 人氣

作者關於陶器的比喻,關注的是「抉擇」在歷史行動者身上的重要性,他們選擇甚麼成為歷史,而這都與前述的人類生態、社會記憶緊密相關。作者指出我們不僅要關心「抉擇」,同時不可忘記經由「移動」的考察,廣泛的收集,聆聽、觀看不同的故事,比較陶器的差異。最後,「燃燒木桿」的比喻揭示一條步入邊緣的道路,有時候我們站在尚未燃燒、已燃燒的一端(非漢化論、漢化論),不如深入未燃、已燃之間(胡漢交雜),置身於一個典範歷史較微弱的世界,重新體會那些微不足道的線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理論基礎到實際操作的展示,作者鎔鑄多年的治學經驗,結合人類學、歷史學、社會學的視野,匯集在「反思史學」的旗幟下。本書藉由許多生動的例子闡述事實、歷史、現實的關係,限於筆者的學力與篇幅無法逐一列舉。必須指出的是,作者表示「反思性歷史知識與解構性歷史知識類似,但不同於解構性歷史知識以『否定』歷史來解構人們的認同,反思性歷史知識並不否定『歷史』與人們的認同,而是期盼以一種對過去的詮釋與理解來塑造具反思性認同的個人。」

本書提供的思辯方式,其實期盼的是更逼近真相,期盼的是反思我們所認識的世界,期盼當代社會經由學習歷史而反省。正如作者所自承的:「我們需要致力於建立一種對人類社會的整體認知,它能讓我們體認當代人們所相信、主張及爭辯的『歷史』與社會之間的關係,因此讓我們對社會現實,以及個人在其間的認同、處境及相關言行,有深入且具反思性的了解與體諒。」最後,回到本文伊始關於台灣的故事,「四大族群」的說法深刻地影響當代社會,至於要如何突破族群的藩籬,訴說新的台灣故事,正有賴本書屢屢闡述的「反思史學」吧!

*作者為歷史學系研究生。本文原刊《故事》,授權轉載。更多好文請看《說書》粉絲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