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業中觀點:美中角力下的避險空間

2023-05-05 07:00

? 人氣

美國國務院設立中國處,處理美中關係事宜。(圖/翻攝自布林肯推特)

美國國務院設立中國處,處理美中關係事宜。(圖/翻攝自布林肯推特)

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的官方互動,自2022年11月拜習會後又受氣球事件及美臺互動之影響而撲朔迷離。美方似乎希望恢復互動,但中方似乎意願不高,而美方內部各部會對於誰應優先訪中的政治角力,更增添當前美中互動的話題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兩大之間難為小?

與此同時,韓國總統尹錫悅訪美並與拜登總統發表美韓結盟七十週年聯合聲明,亦即《華盛頓宣言》,展現美韓緊密合作的意願。許多分析已指出,《華盛頓宣言》跨時代的意義不僅是再次確認美國核保護傘的延伸能力,更勾勒出韓國未來在擁護以規則為基礎的自由國際秩序中的重要角色。亦有人認為,這表示韓國已放棄過往在外交上,考量中國大陸立場的「事大主義」,韓國未來將有潛力加入國際抗中陣營。

事實上,韓國的外交政策深受其國內政治之影響。一般認為,保守派與進步派通常輪替執政,其對北與對外政策傾向亦隨之擺盪,呈現出保守派較親美、進步派較親中、親北的趨向。保守派的朴槿惠由於個人與中國的關係,發展出以韓美同盟為基礎,推進韓中關係之論述,加上當時歐巴馬政府的亞太再平衡對中力道較川普的印太戰略略為緩和,使得韓國在美中之間可以調整位置進行避險;進步派的文在寅利用對北關係的優勢,間接促成川普與金正恩的會面,亦為韓國爭取到外交的空間。保守派尹錫悅藉由拜登政府重拾盟友之機,強化與美、日的關係來因應外在環境的變化,不失為當前的良策。然而,中國大陸方面對於韓國此舉、尤其加上尹錫悅本人近日對於臺海議題的評論,認為是要抵銷中國的影響力而不悅。

中小型國家的避險空間

近期《外交事務》雙月刊以專題方式討論了不結盟概念的最新發展。巴西學者Matias Spektor指出,許多非西方國家目前不願意在美、中、俄競爭中選邊,經濟原因未必是最主要的考慮,而是為了避免被強權衝突拖下水,並希望確保未來選項的最大化。他認為俄烏戰爭迄今,印度、巴西、土耳其等國即是出於此等考慮而未明白譴責俄國,並非是同情或包庇俄國;而非西方國家或全球南方國家的避險政策能否持續,主要仍取決於國內政治以及國際環境是否允許。巴西前總統波索納洛所採取親美遠中的政策,之所以未能助其連任,主因即為國內以農業為主的利益團體不甘心損失中國市場。Spektor認為,東南亞國家的情況正好與此相反,領導人常常面臨經濟上過度依賴中國大陸的批評,故渠等若求避險成功,首要之務就是強化經濟自主。非西方國家的避險經驗呈現方向一致但做法不同、程度不一的景況,而該文認為西方國家過度擔憂,甚至敵視採取避險策略的國家,對於未來國際關係的發展沒有助益,甚至可能錯失共同因應如氣候變遷等全球性議題的良機。

目前看來,國際體系的權力分布在短期之內仍不會有大幅度的改變。現實主義學者Stephen Brooks與William Wohlforth亦在同期刊物指出,鑒於美國經濟與軍事實力以及結盟應對全球衝突的能力,其他國家仍難望其項背,故目前仍是單極或至少維持了部分單極的世界。在此情況下,西方國家或應接受其他國家的避險選擇,而西方國家的主要對手也應認真思考這些國家採取避險的理由,調整自己的行為。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