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沙龍》「台灣半導體機會無限卻有瓶頸」 黃欽勇:借力使力才是解方

2022-07-17 08:30

? 人氣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16日舉辦「我在『西進與長征』的路上—科技人的大陸行腳」思沙龍,邀請《電子時報》(DIGITIMES)社長黃欽勇(見圖)談論台灣半導體產業現況。(資料照,蔡親傑攝)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16日舉辦「我在『西進與長征』的路上—科技人的大陸行腳」思沙龍,邀請《電子時報》(DIGITIMES)社長黃欽勇(見圖)談論台灣半導體產業現況。(資料照,蔡親傑攝)

半導體在產業持續扮演關鍵角色,但《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指出,未來10年台灣半導體機會無限,但Double E(電機電子)的畢業生越來越少,新生兒數量亦然。因此,台灣必須開放邊界借力使力,走向全球共享,否則根本做不下去,「因為沒有人」,未來最大的bottom neck(瓶頸)可能就是人才的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16日舉辦「我在『西進與長征』的路上—科技人的大陸行腳」思沙龍,邀請《電子時報》(DIGITIMES)社長黃欽勇談論台灣半導體產業現況,並由資深媒體人烏凌翔主持。

黃欽勇表示,2000年時,兩岸幾乎同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台灣最後一條筆電的生產線也搬到了中國,如果沒有中國當生產基地,台灣最大的廣達就沒辦法1個月做670萬台筆電。台灣很難有足夠大量的勞力,也很難把全部的量產及製造都留在台灣。

黃欽勇說,兩岸在過去就是維持「相互競合、高下互見」。到了2007年iphone出現以後,中國的角色也改變了,中國國內市場價時愈來愈高,2009年GDP也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未來印度也會後來居上。

黃欽勇提到,日本如今找到台積電合作,德國也需要台灣的半導體,就是因為未來的電動車產業非常仰賴半導體,以後的汽車將沒有後視鏡,每輛車都會有超過30個攝像頭,這很可能就是由大立光來做,汽車將來就是一個會行動的電腦。

20220716-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出席思沙龍,我在「西進與長征」的路上座談會演講。(蔡親傑攝)
《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指出,未來的汽車就是一個行動的電腦。(蔡親傑攝)

黃欽勇指出,台灣去年的半導體貿易順差比整個國家還多100億美金,且半導體的附加價值率有61%,因此半導體就是台灣未來非常關鍵的產業,台灣應理性檢視供應鏈與全世界的關係,也需思考應用創新。

黃欽勇說明,全世界至今有1170家「獨角獸公司」,美國占50%,中國占20%,但卻沒有任何1家台灣公司,所以應用創新對台灣也非常重要。不過他也提到,很多人問他台灣會不會有荷蘭症?但台灣只有2300萬人,基本上沒有機會雨露均霑什麼都做。

黃欽勇盤點道,台灣有801家上市櫃的電子公司,加總營業額約9400億美金,今年也預估將超過1兆美金,台灣科技業的重心有幾個轉型過程,1974年台灣從RCA引進半導體技術,到1987年台積電成立前是「產業萌芽期」,1987年台積電成立後開始初試啼聲,當時主機板、顯示器等產業開始成長,出現很多零件的需求,進口替代開始出現了機會。

黃欽勇說,真正的改變是在2009年,當時世界金融海嘯,全世界半導體業只有台積電和三星在大規模投資,台積電當時是危機入市,至今科技業都算是是「登上高峰」,但2022開始,產業就即將開始面臨新的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

羅立邦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