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個資被誰沒收?落實數位身分皮夾,找回資料主導權

2021-12-28 10:40

? 人氣

台灣是否該積極跟進「數位身分皮夾」計畫?政府和民眾都準備好了嗎?(圖/蔡孝如攝)

台灣是否該積極跟進「數位身分皮夾」計畫?政府和民眾都準備好了嗎?(圖/蔡孝如攝)

歐盟在2021年6月3日宣布推出「數位身分皮夾」(Digital Identity Wallet)計畫,並預計於2022年9月正式上路。對數位競爭力排名全球前段班的台灣來說,是否該積極跟進?數位身分皮夾應放入哪些內容?未來推動數位身分皮夾的法制基礎,以及個資法如何修正,才能獲得民眾信賴、安心使用線上服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元宇宙大軍壓境 歐盟數位身分皮夾的啓示」研討會上,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冲指出,台灣過去在數位身分證(Digital ID)的應用已經落後,如果要跟進,必須把基礎建設、法律環境等周邊配套,以及政府與人民之間信賴關係建立起來,否則未來就算發展數位身分皮夾、趕上先進國家,反而是有危險的。

保護個人資料,更要有效率的運用資料

台灣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楊岳平認為,歐盟推出數位身分皮夾有其政治經濟的背景,歐盟是由27個會員國組成,會遇到不少屬於身分認證而帶來的跨境流通或跨境服務等各種活動,在這樣情況下,必須要有一個數位身分可以打通關,解決各會員國之間帶來的障礙。相對來說,台灣沒有這樣的背景,所以如果是基於這個原因來推動,並不會得到太多共鳴。

根據歐盟的調查,63%歐盟公民希望擁有單一數位身分,作為使用任何線上服務的身分憑證,同時保有個資使用的控制權;72%公民想要知道自己在使用社群媒體時個資被利用的狀況。在數位化時代,各種交易或資訊的流通如果有個數位ID會方便許多,但台灣民眾目前在使用各種數位服務時,是否感受到高度不方便而迫切需要單一數位身分,仍存在相當大的問號。

歐盟推出數位身分皮夾的核心,在於支撐數位產業的發展。隨著數位經濟的到來,歐盟境內居民的個人資料大量進到Amazon、Google、Facebook等大型電商或線上平台業者手中,變成資料、數據的輸出國,衝擊境內的數位產業;台灣的情況何嘗不是如此。因此歐盟一方面推動GDPR(一般資料保護規則)來強調個資保護,同時推動各項數據流通的相關法案,如Regulation(EU)(歐盟非個人資料自由流通框架規則)、數位身分皮夾,希望在有秩序的環境下有效率的運用數據。

「資料保護和應用,兩者是並行的。如果只強調保護而不應用,所有資料就變成一灘死水,無法有效的推展;但如果只注重應用而不保護,就會造成資料濫用,而無法發揮其預期效益。」楊岳平指出,「資料可攜權」是促進資料流通的重要前提,目前台灣並沒有相關規定,例如當使用者請求臉書分享資料給第三方業者,臉書是可以拒絕,也暴露出個資法在資料流通面向的不足,需要通盤檢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