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節而纍之,寸寸而生之-畫竹淺說:《陳定山談藝錄》選摘(2)

2021-12-28 05:10

? 人氣

竹到底是怎樣一個畫法?(圖/pixabay)

竹到底是怎樣一個畫法?(圖/pixabay)

去年,曾在《暢流》為伍稼青兄寫過一篇〈元人畫竹概論〉(編者案:已收錄本書中),是講的宋、元、明人畫竹的派別,而沒有講到畫竹的法則。因為李息齋有一篇〈竹法〉,載在《知不足齋叢書》中。他是元人畫竹的一代宗師,他已不惜金針遍度,何用我們再行饒舌。其次則是柯九思有一冊《竹譜》,日本人曾將他珂版精印,他用畫法直接來指授,更可以借作臨帖一樣的用。可惜這兩種書,我都不在身邊。(在臺同文有藏此兩書者,倘蒙借觀,不勝感感)不敢隨便亂寫。近來很多接來函,不恥下問底問我,竹到底是怎樣一個畫法?因此不揣譾陋,略略將淺近的畫法,寫成圖範,另以說明。不敢說這便是竹法,不過相引入門而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立榦

東坡先生說:「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節節而纍之,寸寸而生之,豈竹之性哉?」因此,很多人畫竹,作一榦通天之勢。但用濃墨分節,而不作寸節立勢。其實東坡此說,亦只是興到為之。我們嘗見「東坡遣興」之作,那竹榦還是有節的。所以畫竹先要立節;而立榦必要分節。

立榦之法,握筆如寫篆字。以中、食、拇三指握管要緊,中空要虛,懸腕落筆,完全是書法。中鋒正,則榦的兩邊,能起水暈。(畫家俗名止口)起筆從下而上,著筆要頓,如刀之刻石。然後中鋒上引,至一節,再用提頓收筆,自然作骨朵狀。(如第一節)然後離筆一黍許,再累作第二節,第三節,乃至於成為一榦挺然獨立,雖千榦並植,翛翛然無依旁之像。嘗見人作叢竹三、五榦以上,即互相交錯,以偎倚取姿,則蘆葦矣,豈竹之性哉?

生枝

枝發於榦,兩節相距,枝生其間。枝之畫法宜於迅發而不宜於拘束。其節在若無若有之間,此母枝也。母枝每節不過一二枝,不可叢生。子枝即發於母枝之節中,其勢向上,若鹿角然。此法看似甚易而甚難。因為竹葉之生,全賴枝好,一枝生葉,有四者,有六者,葉葉對生,不可紊亂。若發枝不好,則枝已先紊,如何著葉。清人畫竹,多有不發子枝,而但於母枝上生葉者。此法始自明末魯得之,石濤又加甚焉,遂悉破畫竹之法。板橋、兩峰、復堂,降至倉石、公壽,無不以狂塗為快事。無復靜穆之觀,故余為〈元人畫竹概論〉曰:「元人竹,明人蘭。」並畫竹至夏太常已少士氣,僅當末席。文徵明、周公瑕、項子京皆蘭勝於竹,非當行之作。唐子畏、惲南田皆天姿絕頂,獨於畫竹,皆無是處。由其落筆時,皆不著意於發枝,僅炫目於疊葉耳。當代畫竹大家,吳子深為余畏友,其畫竹經營,全在發枝。吳湘帆畫竹為世所喜愛,但皆先累葉而後穿枝,蓋巧道耳。

立節

立節,即於榦骨朵處,再加以「乙」,觀於真竹,榦色青,節則黃,畫竹者全寫其真耳。但立節必在分枝以後,亦有全幅畫畢而後立節者,如山水畫之點苔,今所示節,則不生枝,以其如此,易見著筆處耳。嘗見畫竹者,一榦之後,即勾乙其節,如此則枝木易發,常有發枝而在節外者,亦有數枝並出,與節不分者,皆由先立節故也。立節之法有二,李息齋、顧定之,皆以濃墨佔半弧形,附於上節之下,然後再以稍濃之筆潤榦兩旁,使與弧形相連,使人望之如見籜光,此寫生法也,創之者自宋文與可始。趙子昂、柯九思,多用濃墨分點於節之兩旁,如丫角狀,此寫意法也,創之者自宋蘇東坡始。此兩派至吳仲圭而合流,吳傳九龍山人王紱,紱傳夏仲昭、昶。自後無能逃其二法者,有之,皆野狐禪耳。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