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德觀點:善用科技及創新優勢,台灣金融業國際化的秘訣

2020-11-16 06:30

? 人氣

作者指出,台灣用大量工程師來協助金融發展,反而更可能持續推動金融業進步,並進一步成為台灣的優勢。(美聯社)

作者指出,台灣用大量工程師來協助金融發展,反而更可能持續推動金融業進步,並進一步成為台灣的優勢。(美聯社)

台灣可以先從放寬商業模式管制,加速不同行業合作的方向開始努力,除了可以拯救銀行業,更能持續提高整體競爭力,新興的純網銀就是個不錯的開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今年,台灣在多年的技術人才培養以及關鍵決策者的優秀判斷之下,搶了美國的鋒頭,而且這項趨勢會維持多年。

台灣在對抗武漢肺炎疫情方面的表現,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但是另一項比較低調的成就可能也會讓商界領袖刮目相看。今年7月,英特爾(Intel)公司承認了其7nm(奈米)晶片製程碰上技術問題,並宣布要把下一代晶片生產外包給台灣的代工廠台積電。就這樣,美國從錯綜複雜的晶片製造業中抽身而出。

晶片生產是中美科技戰的核心,而台灣則是生產過程中的關鍵。金融部落客Ben Hunt引用科幻小說《沙丘魔堡》(Dune)中的名言,把晶片譬喻為小說中星際旅行必備的「香料」:「誰掌握了香料,誰就掌握了宇宙。」

台積電的主導地位不僅讓台灣有一定程度的硬實力,也讓台灣的優良聲譽成為強大軟實力,有利台灣在海外開展業務。然而,對銀行業而言,將業務轉移到海外發展,是為了逃避國內激烈競爭和利益壓縮。半導體業的成功經驗點出一項重要問題:台灣應該將社會「金融化」到什麼程度,才能提高金融業的盈利能力?

放寬金融監理,允許銀行進入高獲利業務

銀行必須先在國內市場培育競爭力,才能出外與他國拚搏。如果日後要向海外擴張,就更該先提升能力,放棄目前日薄西山的商業模式。尤其是對香港和新加坡等規模較小、沒有強大國內市場的亞洲經濟體來說,銀行一般都是先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發展成熟,才轉型為跨國公司。台灣可以考慮逐步放寬金融監理,允許銀行進入獲利能力更高的業務,但必須善用自身在科技技術已有的優勢。

英特爾最近的困境,跟之前以工程聞名的波音等美國公司的狀況很像,無論是在薪酬方面還是公司內部的權力分配,都低估了關鍵工程人才的價值。為了擴大市場,英特爾的管理團隊太專注於收購案,忽視了產品才是核心,最終收購案也都以失敗告終。

這可能是公司為了解決短期獲利壓力造成的。英特爾的獲利率從未超過美國科技業核心的軟體公司,只好設法壓低成本,而且還是低不過其他更善於此道的公司。

台灣的企業融資體系某種程度上與其他國家截然不同。過去為了國家安全考量,大多數機構在設立的時候,都會考慮到來自中國的可能威脅。不過諷刺的是,隨著中國逐漸轉向用軍事衝突解決問題,這項因素已不再那麼重要。過去台灣一直被IMF這種能在國家陷入金融危機時出手相救的國際組織拒於門外,因此發展出了保守的金融政策;但現在如果真的發生危機,美國顯然會伸出援手。而且IMF在武漢肺炎期間援助新興市場的力道也實在太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