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時光走廊》晚清台灣稀世影像系列(3):臺北篇(上)

2020-11-01 10:40

? 人氣

透過高端的數位上色技巧,一百多年前的臺北城重現眼前。(圖/徐宗懋圖文館)

透過高端的數位上色技巧,一百多年前的臺北城重現眼前。(圖/徐宗懋圖文館)

晚清時期,臺北府的影像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1895年日軍佔領北台灣後,隨軍記者所拍攝的照片,後來由小川一真寫真館所沖洗編印的寫真帖,也有實體的蛋白照片。這一年剛好是台灣割讓給日本的年份,小川一真所沖洗的照片如實地反映晚清時期的臺北城,包括著名的承恩門(北門)、小南門、石坊街、布政使司等著名的城市景觀。另外,1901年,在台灣的日本寫真館也沖印了一批台灣寫真帖,雖然離日本佔領臺北已經有六年了,但殖民當局尚未充分展開殖民建設,日式房屋仍然不多,晚清時期臺北的主要建築都在,包括東門、文武廟、登瀛書院等等,這些後來都拆掉了,所以所記錄的都是非常珍貴的影像。

晚清台灣的發展重點逐漸由南部遷往北部,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茶業貿易的興起,種茶的主要區域集中在北部苗栗、新竹、桃園三個地帶,以及臺北縣的山區。由於這些山坡或高地位於北回歸線以北,所以氣溫較寒,適合種植茶葉。茶葉出口主要是經過北部的河運和路運,集中到臺北艋舺和大稻埕兩個地方,因此中外商人紛紛在這兩個淡水河港口設置洋行,將集中到此地的茶葉,進行處理和包裝,再裝到較大的輪船,循淡水河運送到海外。由於茶業貿易的盛行,艋舺和大稻埕逐漸成為人口聚居地,商業繁榮帶來了各行各業的興起,包括餐廳、旅館、戲院、南北貨店以及各種輕工業產品的買賣,至於由大陸祖居地遷移到臺灣北部的廟宇更不乏其數。1879年,臺北正式開府,由於因應人口的增長所帶來的行政管理問題,1882-1884年之間,由北部仕紳出資,在艋舺和大稻埕之間的平地上蓋了臺北城。剛好1884年爆發了中法戰爭,法國攻擊福州港、基隆港以及淡水港,在這三個港口,中法兩軍出現激烈的戰鬥。由於戰場都是在北部,不似過去敵人都由南方進攻,這使得北部不僅在經濟地位上提升,連國防的重要性也遠高於過去。1885年,為了因應西方列強由海上侵略,清廷決定加強臺灣的防衛地位,將臺灣由福建省臺灣府提升為臺灣省,並將省城設於臺北城,這是臺北成為臺灣首府之始。我們這一期所提供的影像主要是小川一真所留下的臺北府城的景觀,透過高端的數位上色技巧,一百多年前的臺北城重現眼前,令人心動不已。

01臺北府城北門原貌

(圖/徐宗懋圖文館)
(圖/徐宗懋圖文館)

1895年,臺北府城北門樣貌,進城門內的中間建築為臺北府城隍廟,此外可清楚看見晚清臺北城的建築景觀。北門又名「承恩門」,是臺北府城的正門,主要通往大稻埕。清末,隨著北臺灣茶葉生產和貿易興起,清政府在大稻埕和艋舺之間興建臺北城,於1884年落成。

歡迎走入徐宗懋的時光隧道,帶您看見世界的全貌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都在這些老照片》

世界時光走廊》晚清台灣稀世影像系列(1):安平篇

世界時光走廊》晚清台灣稀世影像系列(2):打狗篇

02北門及城牆

(圖/徐宗懋圖文館)
(圖/徐宗懋圖文館)

臺北城北門及保留十分完整的城牆,進出城門之居民絡繹不絕;本照片由城內往外拍攝,極為珍貴。北門為臺北城正門,除作為大稻埕居民進城與出城的主要通道,也因城門方位面向淡水河,也著重防禦功能。此外,還在城門北側增建一道方形的外廓(俗稱「甕城」),將城門半面包圍,主城門和外城門的位置在不同軸線上,以防止敵軍破門後直接衝進主城門。

03臺北石坊街

(圖/徐宗懋圖文館)
(圖/徐宗懋圖文館)

1895年,臺北石坊街樣貌。人行道路上,可見以花崗石建造的「急公好義」牌坊,一批民工聚集在牌坊底下,另有居民穿梭其間。較遠方中國式建築,則為臺北西門。劉銘傳任臺灣巡撫期間,從上海、蘇州等地募資,成立興市公司,並在臺北城內建造石坊街、西門街等,打造成一條繁榮的商店街。

全文未完,後續仍有7張珍貴照片。完整內容請加入風傳媒VIP,新會員可免費試閱

喜歡這篇文章嗎?

徐宗懋圖文館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