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擁五千多枚飛彈,台灣卻非火力分配完整嚴謹的刺蝟島

中國戰機逐漸更新,戰力已非1996年時的吳下阿蒙。(翻攝自中國軍網)

近期解放軍戰機在台海西南海域接近我防空識別區靠中線附近密集活動,傳出以二十餘架戰機飛越中線,向台灣領空逼近,這些空中動態已使我空防壓力驟增,下一步應會向台灣壓縮防空戰略縱深,迫使國軍戰機偵巡空域逐漸內縮。

越接近台灣、越積極處置

共機擾台背後原因甚多,關鍵就是回應美國在台灣西南空域的軍事活動大幅提升,以及美、台關係升溫的態勢。

從美國角度來看,在強化海上及空中自由航行後,於西太平洋空中活動已有增強趨勢,其中包括對解放軍部署、演習的偵察與監視,以及轟炸機在此區域的長程巡弋。

就中國動態分析,過去解放軍軍機曾多次在南海騷擾美國海軍反潛巡邏機,隨著美國軍機在西太平洋活動日益頻繁,在東海及我西南海域出海,阻礙美軍偵察動態頻次自然相對增加。

在美中兩強相爭激盪下,對岸提升擾台強度,對我空域威脅越來越大。

檢視國軍目前各式因應手段,以「越接近台灣、越積極處置」為原則,並依「國軍經常戰備時期突發狀況處置規定」,派遣適當兵力警戒、監控與攔截,或實施廣播驅離、以防空飛彈部隊實施雷達追監、飛彈待命等作為。

惟「兵器之利在於大」,國軍目前要積極尋求以最低成本創造最高作戰效益的做法,使國軍能因應敵情威脅,發揮「增加優勢、減少劣勢」的效果。

例如台灣海峽對我方而言,是具優勢的地理環境,必須盡力對敵「找到弱點、打擊痛點」,爭取最大主動權,而非僅止疲於奔命,或落至窮於應付的不利被動態勢。

解放軍情資比對效果有大幅進展

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台灣的防空飛彈密度高居世界第二位,空防戰力應屬強大。依據媒體公開資訊,國軍包括空對空、陸基、海基與短程各式防空飛彈,總數應有逾六千枚。

天弓系列防空飛彈,在守護台灣天空扮演吃重角色。(國防部提供)
天弓系列防空飛彈,在守護台灣天空扮演吃重角色。(國防部提供)

台灣雖為「刺蝟島」,卻未具備完整而嚴謹的火力分配,以及自動接戰能力與順序,必須在最短時間內重新組織建構完成,以發揮管制與運用的優勢。

再者,空軍約三百多架各式主力戰機,包括由漢翔構改升級的F-16V、幻象2000-5、經國號、F-5E/F戰機,這些戰機空對空飛彈總攜帶量相當可觀。

這些空對空飛彈,包括AIM-120C-5型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AIM-120C-7型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天劍-2型中程空對空飛彈、雲母中程空對空飛彈、魔法短程空對空飛彈等。上述武器都能對敵人產生極大嚇阻作用。

但必須提醒的是,在台澎防衛作戰型態下,國軍具有內線作戰的主場優勢,要遂行重層嚇阻的軍事戰略、跨越多領域作戰能力,方能營造加乘作戰效能,並且取得戰場主動優勢。

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解放軍配備軍事偵察衛星,具多元情蒐能力,情資比對效果亦大幅進展,自能即時掌握台灣防空部隊機動放列地點及狀況。相對的,國軍各部隊防空戰力的隱蔽、掩蔽、欺敵、偽裝、地下化、機動移防駐地等各項能力提升進展緩慢,尚未能齊頭並進。

戰略有許多已不合時宜

加上國軍防空作戰單位經歷精實案後裁併甚多,以及慣性的軍事行動,很容易被敵人偵知掌握。面對現代戰爭大規模精準武器投射下,極可能在第一擊就被標定摧毀。

隨著時代推移及武器更新換代,國軍有許多不合時宜的戰略、戰術作為都必須快速相應調整。

特別是在兵力精簡及訓練環境諸多限制的狀況下,當務之急就是要快速轉型、少說多做、把口號化為行動,才能面對未來嚴酷的戰場考驗。(本文作者為大學教授、前空軍副司令、美國華府Stimson Center智庫研究員)


台灣防空飛彈系統
地對空導彈基地:22個                      
天弓系列飛彈:約14套
愛國者三型:6套+3套愛二提升型    
鷹式飛彈:13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