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祥觀點:李登輝「四化」的功與過

2020-08-01 06:40

? 人氣

李登輝對台灣的政治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 (新新聞資料照)

李登輝對台灣的政治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 (新新聞資料照)

有「台灣民主之父」美譽的李登輝辭世了,他帶給台灣的政治遺產極其豐厚,有關他歷史功過評價的爭議則尖銳對立,愛之如父者和恨之骨者皆大有人在,且各偏極端,毫無共識可言。

李登輝確實很難客觀評價。他是一個在歷史高度扭曲的時代中成長的政治人物,殖民母國日本在他心靈深處留下深深的烙印,抗中仇共的政治教育以及台灣主體性意識凝結為的政治主張核心,戀日、愛台與反中三位一體,主導他的政治思維與行動指南。

總結他在政治上的所思所為,可以概括為「四化」:民主化、本土化、去中化、台獨化。台灣的民主化始於蔣經國,完成於李登輝;他繼位毫無保留地落實民主,懷著深厚的台灣本土意識為驅動力;其中的核心概念是去中國化,意圖建構一個分離於中國之外的政治實體;其終極目標則是台灣從意識上到主權上都實質獨立,徹底跟中國分道揚鑣。

掌權初期,由於權位尚未穩固,羽毛尚未豐厚,所以多所隱藏與保留,在鬥倒國民黨殘餘權臣之後,他開始暢行己意,而在「台灣與中國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的論述中達於高點;去職之後自由自在,他更是無所忌憚,公然表白台獨理念。核心思想從隱晦到彰顯的過程中,他為台灣的民主政治發展立下汗馬之功;在台灣從大中華格局轉進台灣格局的過程中,他為台灣建構了深厚的本土性與主體性意識;在抗中反共的政治歷程中,他為台灣深埋獨立性意志。

從心智發展到政治實踐的歷程解析,李登輝經歷了七個階段:台灣光復前日本殖民教育的心智成長期、國民政府遷台後隱藏自我的政治潛伏期、擔任政委與省市長等公職的政治歷練期、接掌大權後將總統角色凌駕於自我思維的職權主導期、總統直選前後將總統角色與自我思維凝結一體的完滿融合期、個人的自我主張凌駕於總統角色該當作為的政治僭越期、無所顧忌表露自我的自由自在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00730-前總統李登輝30日晚間逝世,遺體由車隊移至榮總懷遠堂。(林瑞慶攝)
20200730-前總統李登輝30日晚間逝世,遺體由車隊移至榮總懷遠堂。(林瑞慶攝)



七個階段的李登輝都活得淋漓盡致。我們可以從中華民族主義的視角批判他背主親日,責備他意圖固化民族分裂現狀的居心,但必須認知到,一個日本殖民教育養成的跨時代人物、一個痛恨國民黨威權統治的自由人、一個土生土長而從未接受中華文化洗禮的台灣人、一個無法認同共產政權的反共者、一個對日本感情真摯而毫無中國情的政治人,他如何能接受統一於中國的願景?如何不以台灣獨立為政治終極目標?如何不以國家統一委員會為假球來偽裝政治立場而後奔向台獨本壘?

站在台灣本土立場看他,就可明白他表面上統獨政策前後不一,其實背後有著不變的台灣本土情;也可明白他看似族群意識超強,其實是為了鞏固他在黨內的地位以及培育台灣主體意識;更可明白何以他掌權初期積極透過秘密管道與中共磋商並建構了兩岸白手套建制,後來卻與北京當局搞到水火不容,其實是欲以獨立的中華民國與對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平起平坐;另可明白他的「兩國論」無法實現之後還要在卸任後變本加厲滑向台獨,其實是要永絕中國併吞台灣的隱患。由此殊可明白,支持他和憎恨他的人對他的愛恨情節何以如此強烈,畢竟中華意識強者無法涵納他超強的台灣本土意識,而把他視為民族叛徒,台灣意識超強者則把他看作思想導師,是建立台灣永世幸福的最重要推手。

由於視角不同,所以對於李登輝功過的評價南轅北轍,但無論站在台灣、中華民族或者世界文明的角度上看,他在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關鍵時刻,確實發揮了臨門一腳的關鍵作用。爭議的分歧點在於他處心積慮切割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政治連結與文化紐帶,究竟是分裂中國還是確保台灣?他造成國民黨的分裂,究竟是拆解了一個政治巨靈還是壯大了台獨為思想核心的政黨?他分化了台灣的族群關係,究竟是削弱了長久以來的政治特權群體還是種下族群撕裂的惡因?

李登輝辭離他熱愛的台灣,既留下不朽的政績,也留下不絕的爭議。可以確定的是,他推進的「四化」中,民主化,永垂後世,無庸置疑;本土化,扭轉族群權勢的失衡局面,卻也在族群之間以及兩岸之間添增了碰撞動能;去中化,增強了台灣的主體意識,卻也激化了兩岸關係;台獨化,則有如鏡中影像,可望而不可及。無論如何評價其功過,誰都無法否認他是一位深具宏觀遠略的政治領袖,是一位深諳權謀政術的專業政治人物,是一位率真而果敢有為的平民領袖。他的功績是台灣後繼者無法超越的,他的爭議則是仁智互見而無法調和的。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前中央通訊社董事長,前中選會委員。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