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龍象之爭,高原喋血,美國扮演中、印之間關鍵第三者

2020-06-23 06:10

? 人氣

2020年6月18日,印度艾哈邁達巴德舉行反中示威,抗議者當場燒毀習近平照片與人像。 (美聯社)

2020年6月18日,印度艾哈邁達巴德舉行反中示威,抗議者當場燒毀習近平照片與人像。 (美聯社)

當一個人口14億的大國與另一個人口13億的大國爆發軍事衝突,會是什麼光景?6月15日,中國與印度在兩國交界地區做了一場「試驗」,結果出了人命,雙方數十名官兵陣亡,是1975年以來首見,全世界不由得捏了一把冷汗──中印兩國除了擁有超過全球3分之1的人口,還擁有能讓大量人口灰飛煙滅的核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印邊界可能是全世界最複雜、爭議最多的陸地國界,領土糾紛區域超過12萬平方公里,涉及西段、中段和東段三個部分,堪與南海的「九段線」爭議相比擬。70年來兩國打打談談,勉強畫出一條「實際控制線」(Line of Actual Control,LAC),但是兩國就連對這條線都無法達成共識:照印方的畫法是4056公里,中方卻只承認約2000公里。

印度與中國之間的領土爭端(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印度與中國之間的領土爭端(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此次鬧出人命的加勒萬河谷(Galwan Valley)位於西段,鄰近印度管轄的喀什米爾( Kashmir)拉達克(Ladakh)與中國控制的阿克賽欽(Aksai Chin),兩國1962年就在此地打過一仗。之後的數十年,中印兩國有一個不成文的默契:邊界部隊巡邏時槍械備而不用,要動手只能拳腳或石塊、棍棒相向;這彷彿是提前應驗了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對「第四次世界大戰」的預言。

加勒萬河谷海拔超過4000公尺、地型險惡、天候酷寒,因此衝突型態非常特殊,除了不動槍動砲以降低傷亡與戰爭風險,同樣重要的是,由於當地與世隔絕,部隊之外了無人煙,所以衝突期間,不會有戰地記者也不會有公民記者,兩國政府可以完全掌控資訊流動,官方說法幾乎是唯二說法。

在6月15日中印衝突中喪命的比哈爾軍團第16營營長巴布。大圖是印度指控解放軍使用的攻擊武器。
在6月15日中印衝突中喪命的比哈爾軍團第16營營長巴布。大圖是印度指控解放軍使用的攻擊武器。

唯二說法當然是南轅北轍,兩國相互指責部隊越界、挑起事端之餘,也各自重申領土主權,譴責對方擴建道路與機場等基礎設施、增設軍事據點,企圖以蠶食方式造成既定事實、從而改變現狀。但是對其他國家而言,中印兩國的是非曲直無關宏旨,衝突緩解(de-escalation)機制行之有年,爆發更激烈戰事、甚至全面開戰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反而是另一個國家──美國扮演的角色。

近年美國大力提倡「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區域」(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戰略,印度的參與本來就是關鍵。中美貿易戰升高之後,華府鷹派打鐵趁熱,新冷戰(New Cold War)與新圍堵(New Containment)之論甚囂塵上,與中國關係既有近憂更有遠慮的印度,角色也益發重要。印度已經與美國、日本、澳洲組成「四方安全對話」(Quad)。川普總統今年5月底提議擴充「七國集團」(G7)的陣容,增加4個國家,其中也包括印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