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依俐觀點:醫材自費爭議,健保署的誤導

2020-06-28 06:40

? 人氣

近日自費醫材引發不少爭議,健保署影射台灣醫師貪得無厭,誤導民眾台灣醫界長期「多賺」病患錢。(示意圖/pixabay)

近日自費醫材引發不少爭議,健保署影射台灣醫師貪得無厭,誤導民眾台灣醫界長期「多賺」病患錢。(示意圖/pixabay)

健保署影射台灣醫師貪得無厭,醫材已經比國外貴了還不滿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種主管機關根本意圖利用部分事實,誤導民眾台灣醫界長期「多賺」病患錢。為何叫誤導:

1.這些醫材在國外叫「國產」好嗎?不用各國認證費用,不用運費,不用代理商這些多餘的成本。不然台灣的賓士,寶馬賣得比德國貴。車商把民眾當冤大頭,政府要不要管一管?

2.老話一句:「醫材買來不會自己裝進病患身體」。要不要檢查?開刀?住院?護理?對不起,國外上述所有醫療項目都是「分項計費」。不是台灣健保吃到飽!

3.拍片抽血,麻醉,醫師手術,病房,護理,包括檢體病理檢查,每一項都要付費。除非病患可以自己把心臟支架塞進去,就可以只算醫材,不然就是要把「所有費用」一起算。大家還記得,美國有位病患治療武漢肺炎帳單是好幾千萬嗎?如果醫材要比照國外收費,可以,那所有醫療費用也請比照國外收費標準!

惡意忽略其他費用,片面比較醫材費用,這不是誤導,什麼才是誤導⋯

對比於近日醫材上限政策的推出與暫緩的同時,我同時發現許多好友的小孩,在最近考上了醫學系,或正從醫學系畢業;成為醫生,未來投入醫療市場,多數會接受台灣健保的洗禮,許多公衛學者說的,醫師本不是賺錢的行業;在台灣,的確也賺不了什麼大錢。但許多先進,還是認為台灣醫師賺太多。而醫師們則感受到同樣術式,台灣的費用僅及於美國數十分之一,不對等的訂價模式,感受到的只有血汗,哪有什麼賺大錢之可能?事實上,台灣在過去二十年全民工資停滯不前下,醫師才會給人可以賺錢假象。在台灣,醫師充其量是高級勞工,但又不完全受勞基法保護或拘束。

在台灣,醫師的專業意見,從未被真正評價。所以,許多人或許以為,看病不開藥,開刀不放醫材,就不該收費?這個完全忽略醫師在醫療過程所做專業判斷價值的錯誤觀念,卻在台灣深植人心!事實上,當台灣醫界在新冠疫情期間,表現出國際水準的同時,是否有人為台灣醫師不敢見笑於國際行情的待遇,感到委屈?只是在整體經濟未能突破情形下,醫師待遇相對穩定而已。但是討論醫療政策,若將居於少數的醫師和居於多數的普羅大眾作切割,使得原本應是合作關係的雙方,變成了對立,這就會是第一種不當切割⋯

處理法律事件的攻防,有些人擅長將整體事實,作適當切割。於是每段事實皆看起來萬無一失。但若回過頭來,就整體事實,其實是問題重重。這就是第二種不當切割⋯ 醫療政策涉及眾多面向,而各面向間,環環相扣。倘若將各面向一一分解,不考慮相互間的連動影響;那麼針對經過切割後的各個問題,所提出的解決方案,容易產生,但絕對失之偏頗⋯ 近日的醫材問題,沸沸揚揚。設置自費上限,篏制市場機制,顯然醫界普遍無法接受。尤其以健保給付的高CP值,無疑在醫療專業的技術費,早已設定很低的天花板;此長年問題未得解決,又就醫材建立新制,自然遭到反彈。這也就是就切割後片段論斷,而未就整體評估的必然結果。而當前醫學進步,日新月異,醫療技術及醫材進步,亦是突飛猛進。若因設定上限而使台灣成為醫療第三世界,絕非全民之福,亦是事實。茲事體大,不得不慎。

惟台灣健保實施,已逾20年。長年以來,健保制度為全民塑造的醫療價值觀,可能已經根深蒂固。是否可以或如何導正,考驗著每一個人的智慧!

*作者為企業法律顧問

喜歡這篇文章嗎?

劉依俐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