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脫鉤知易行難,中國再成美最大貿易夥伴

2020-06-27 11:35

? 人氣

4月中國再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顯示中美要脫鈎不是那麼容易作得到。(資料照片,AP)

4月中國再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顯示中美要脫鈎不是那麼容易作得到。(資料照片,AP)

看到4月中美貿易數字,讓人想到一句話:辛辛苦苦數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脫鉤論不時出現,結果4月的數據顯示,中國再成美國最大貿易夥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川普從2018年開始對中國祭出關稅戰、貿易戰,之後又對中興、華為及多家中國科技企業動手,列入實體清單中、禁止美國企業對其出貨,意圖斬斷其命脈。今年初雖然中美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但貿易戰期間加徵的關稅並未取消。

不過,尷尬的是,即使用盡洪荒之力的打貿易戰、封殺中國企業,但中美雙邊貿易額4月還是增至近397億美元,較3月增長近43%,再度超越美國與墨西哥和加拿大的貿易額,中國又成為美國最大貿易夥伴。

這個結果確實可以給出一個短期經濟因素的解釋:3、4月時歐美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封城、頒布居家令,導致經濟重挫;中國則在經歷首季的重挫後,逐漸提高復工率,加上貿易協議中,中國必須增加對美採購農產品等因素,因此出現4月雙方貿易額大增並超越墨、加,成為美國最大貿易夥伴。

事實上,這個數字還是讓外界意外,因為貿易戰引發的供應鏈重組,實體清單也減少中國科技業者對美國的購買,而中國商品仍承受10-25%的加徵關稅,正常情況下,對美出口一定會減少才對。因此,這個數據仍讓人驚訝,同時也顯示美國想要實現「中美脫鉤」,不是那麼容易就能達到。

中國經貿關係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早已密不可分,不僅雙方在商品與服務業方面的貿易數字龐大,彼此的利害關係也關聯更深,川普一直以為中國對美國有貿易順差,所以是中國「占美國便宜」的想法是錯誤的,如果美國企業(或消費者)無法從對對中國貿易中得利獲益,這些貿易根本不會發生─畢竟,中國政府無能逼迫美國向其購買貨品,全球只有美國政府才有此能耐逼迫它國向美國購買東西。

當然,以短期而言,非常現實的是: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今年全球主要經濟體中,中國可能是唯一能實現正成長的國家,這可能更代表美國短期內不能輕言與中國「切斷關係」─川普不時掛在嘴上的「全面切斷關係」,其實既無知又難實現。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艾倫那句:「中國看來可能會成為2020年甚至2021年全球GDP增長的最大引擎。我們肯定希望美國公司從中受益」,顯得較為務實。

而從近日紅遍全球的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波頓出書揭密的內容來看,川普確實非常重視、也非常需要中國大手筆買美國農產品,這點其實與原先外界的預測一樣;而川普不論因疫情或是香港國安法因素,對中國嚴厲譴責、揚言報復,但卻從不提撕毀貿易協議,甚至上周還派國務卿到夏威夷與中方代表密會。

此所以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說「這仍是很好的協議」,「我期待中方持續落實協議」的原因;這個協議(主軸在中國大買農產品)對川普而言確實是非常好,好到甚至其連任與否要受其影響。

而除了農產品因素外,供應鏈的遷移在數量與速度上,也未必如外界預期的多。以這次疫情造成的「斷鏈危機」而言,中國供應鏈其實展現一定程度的優勢;再如日本政府撥22億美元鼓勵日商從中國遷出,但豐田等幾家大廠都拒絕了,原因是供應鏈比政府了解的更複雜,不是說遷就遷,此外還有市場因素考量。

除了農產品因素外,日前美國政府放寬華為5G禁令,使美國公司能購與華為進行訂定 5G 網路標準的合作,原因是原先的禁令反而讓美國企業因無法參與5G標準而利益受損,對美國而言是得不償失,因此不得不放寬。此事顯示的是中美之間的利害關係遠比外界看到的更密切、也更複雜,犬牙交錯到沒有那方面是占有絕對的優勢,可以打擊對方而不受損。

往後幾個月,在造成中國重回美最大貿易夥伴的短期有利因素消失後,中國未必繼續是美最大夥伴,但政客們頻頻喊出的「切斷關係」、「中美脫鉤」、「供應鏈移轉」,是否能落實、或是甚至能作到幾分,都必須注意觀察、分析,別被政客的口號唬弄。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