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成專文:韓戰為何成為「被遺忘的戰爭」—兼評于勁著《厄運》

2020-06-18 05:50

? 人氣

作者推薦中國作家于勁的新作,真實記錄韓戰時期的狀況。圖為巨濟島戰俘營航拍圖。(作者常成提供,取自百度百科)

作者推薦中國作家于勁的新作,真實記錄韓戰時期的狀況。圖為巨濟島戰俘營航拍圖。(作者常成提供,取自百度百科)

韓戰:上半場為領土,下半場為戰俘

韓戰打了三年一個月又兩天,而停戰談判從1951年7月10日至1953年7月27日延續了兩年多。在此兩年中,中朝與聯合國軍雙方在談判帳篷中舉行了575次會議,同時各自在戰場上遭受了巨大傷亡,但最終的停戰線只是從停戰談判開始時的實際控制線向南或向北移動了幾公里而已。停戰談判開始後不久,各方原本以為難以解決的第二項議程「軍事分界線問題」早在11月27日就達成協議,而原被視為「枝節問題」的第四項議程「戰俘問題」卻意外地成為談判的最大難點。雙方在戰俘遣返問題上發生嚴重分歧:中國和朝鮮談判代表團堅持遣返全部戰俘,而聯合國軍代表於1952年1月2日提出「志願遣返」的原則,允許部份戰俘不被遣返。4月,聯合國軍戰俘營當局對戰俘進行甄別,近21,000名中國戰俘中有14,000餘人聲稱拒絕遣返回國,此結果自然遭到中方斷然拒絕。相比而言,朝鮮人民軍被俘人數高達15萬,卻非停戰的障礙。早在1952年初,金日成就已經意識到軍事統一無望,因此渴望盡快停戰。況且朝鮮並不需要更多的戰俘,因其曾將至少27,000名韓軍俘虜編入人民軍,而沒有將他們列入戰俘名單。從朝鮮的角度看,為了中國戰俘──或更準確地說,中共的「面子」──而繼續戰爭是毫無意義的,因為遭受損失的是朝鮮國家與人民。而斯大林樂見中美兩國持續衝突,因此否決了金日成的停戰請求,支持毛澤東繼續戰爭。如果不是斯大林於1953年3月初突然死亡,蘇聯新領導人隨即要求中共盡快停戰,中共仍將不會接受部分遣返戰俘,打了三年的戰爭很可能還將繼續下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濟州島戰俘營。(作者常成提供)
濟州島戰俘營。(作者常成提供)

在邊打邊談的後兩年,12,300名美國士兵和至少90,000名中國士兵在朝鮮半島喪生,至少140,000朝鮮平民死於空襲。因此,大致可以說,為了給一個中國戰俘去台灣的「自由」,幾乎有一個美國大兵因此喪生。同時,為了阻止一個中國戰俘去台灣,六個志願軍戰士、十個朝鮮平民,還有數目不詳的朝鮮人民軍戰士因此犧牲。在過去的六十多年,無論在美國、中國大陸、台灣或者南北朝鮮,這樣讓人怵目驚心的等式還從未被討論。這才是韓戰後半段的本質——殘酷而無謂的巨大犧牲。

韓戰因為戰俘問題而拖延,造成重大犧牲,美國政府一方面對美國人民試圖模糊戰爭後半段「為戰俘而戰」這一事實,另一方面對盟國的質疑,不得不做出辯解。國務卿杜勒斯在停戰後的一次閉門會議中向盟國解釋,聯合國在韓作戰實現了兩大目的:第一,將侵略者擊退至原有邊界甚至更北;第二,非強制遣返戰俘,向那些不願遣返回國的戰俘提供政治庇護。但事實上,第一個目的早在1951年7月停戰談判開始之前即已大致實現,談判開始後不久雙方於11月27日就停戰軍事分界線達成協議,大致沿三八線恢復了戰前的分界線。而為了實現第二個目的,美國及其盟國耗費了至少十五個月才迫使中共接受變相的志願遣返。停戰後,雙方又將拒絕遣返的戰俘送到板門店的中立區,耗費了三個月的時間來對己方戰俘進行「解釋」,勸其回國。直到1954年1月20至23日,14,000多名中國戰俘被送往台灣,7,600餘名朝鮮戰俘被送交韓國政府,雙方圍繞戰俘的爭奪才告一段落。至1954年6月,先後抵達臺灣的中國籍戰俘總數達到14,342名。另一方面,遣返中國大陸的戰俘總計7,110人。 另有12人要求去中立國。這12人與74名朝鮮籍和2名韓國籍戰俘於2月9日隨印軍前往印度,等待中立國的接收。交戰雙方就戰俘遣返問題進行了近兩年的軍事與政治鬥爭 ,最終三分之二(66.8%)的中國戰俘去往台灣,而只有三分之一(33.1%)回到中國大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