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蔚然專欄:阿你要去哪裡啦?

2014-10-20 05:42

? 人氣

台灣本土劇的對話,完全反映台灣人以虛字起頭虛字結尾的語言習慣。(圖為台視本土劇《艋舺的女人》劇照)

台灣本土劇的對話,完全反映台灣人以虛字起頭虛字結尾的語言習慣。(圖為台視本土劇《艋舺的女人》劇照)

來點輕鬆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不看台灣連續劇,管他台語、國語,不小心按到時,總帶著觀摩的心情看一會兒,不僅為了研究劇種進化或退化的程度,同時意在鍛鍊個人耐力,試試能忍受多久。通常不出一分鐘。

上個月遙控器轉到《艋舺的女人》,我依例瞄了一眼,這一瞄竟盯住了,不但看完整個時段,之後還覺得意猶未盡。讓我拍案叫妙、捨不得轉台的是,演員說台詞時屢屢以虛字起頭、以虛字收尾,好比如:

甲:阿你要去哪裡啦?

乙:阿我要去看電影啊。

甲:阿人家也要去啦。

乙:阿來去啊!

這可是一場阿的擂臺賽?我當時想,台灣連續劇編劇程度再怎麼差也不至於將虛字如鳥屎狗便般四處揮灑吧。難道這些虛字是演員自己加上的?為求寫實?為求生活化?我於是隨身攜帶計數器,開始觀察日常生活的談話,每聽到阿便按一下,結果破表,無論台語、國語或國台夾雜,台灣人果真阿來阿去,阿個不停。

若要細分,台語人有「阿」,國語人有「那」,像我這種雙聲帶則是「阿」「那」輪流來;中年人常「阿」或「那」,年輕人則「然後」不已。

針對這現象,中文沒特殊名詞,英文則通稱語言痙攣(linguistic tics)。

從痙攣到戀物

我不相信你會在好萊塢電影裡聽到如下的對白:

A: Ah where are you going lah?

B: Ah I’m going to the movies ah.

A: Ah I want to go too lah.

B: Ah let’s go ah!

這並不表示美國人語言痙攣症不比我們嚴重。名列英文發語詞榜首的是WELL、SO、YOU KNOW、LIKE。

卡洛琳.甘迺迪是約翰.甘迺迪的女兒,目前是美國駐日大使。2008年,她有意代表民主黨競逐希拉蕊於參議院留下的席位,然而在一次訪談中,她砸鍋了:

「我是,你知道,其實,Andrew Cuomo我熟識很多、很多年了,而且我們常聊,你知道,在整個過程裡,因此,你知道,我們有真的很好的關係,而且他的作為我很敬佩,因此我不會真的好似批評任何其他角逐者,因為我認為有很多人資歷都很棒,而且,你知道……」

勤奮的美國網友算過,30分鐘訪談裡,她講了不下百次「你知道」,其中段落她於5分鐘內講了46個「你知道」。全美譁然;為了區區「你知道」,卡洛琳.甘迺迪的參選活動尚未正式開始便告結束。

卡洛琳.甘迺迪的you know和台灣電視名嘴的口頭禪,如「其實」、「所謂的」、「對不對」、「坦白說」、「所以我常説」、「你照」(「你知道」速縮版),屬同一類型。這已經不是普通的語言痙攣,而是較為嚴重的語言戀物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