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一個時代的句點,校園民主轉型的起點

2019-11-30 05:20

? 人氣

文大老董的辭世,是否代表文大能破冰迎接民主治理的新機?(資料照,中國文化大學官方網站)

文大老董的辭世,是否代表文大能破冰迎接民主治理的新機?(資料照,中國文化大學官方網站)

這是一個時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62年張其昀創辦了文化大學。走過私人興學蓽路藍縷的艱辛,1984年底於病重時交棒給兒子張鏡湖。父子兩代,與一同辦學的團隊,為台灣打造出財力穩健雄厚的私立大學。92歲的張鏡湖董事長工作35年,日前與世長辭,曾在華岡度過青春歲月的校友,心中都有同一個「老董」,記憶亦同。

文大為各產業育才無數,校友數衝破26萬,校齡即將邁向一甲子。強人離世之後,未來治理的挑戰才正要開始。

「家族」在台灣是多數私校的共同型態,家族接棒外觀上的順理成章常讓人忘了,大學是社會公共財,從不屬於任何家族。文大是台灣知名私校,一個時代畫下句點後,棒子怎麼往後傳,決策圈能否打開民主運作的大門、從寡頭轉型為大學成員共同參與,現在此刻,真實考驗文大董事會對現代治理的態度與接受度。

文大校友圈是出了名的團結,「前輩」對學弟妹從不吝提攜關照。但老華岡人也都對母校的保守風格與派系分明記憶猶新。「老董」是權力之柄,到校務會議麥克風一拿就講個幾十分鐘並不奇怪;拉鋸多年的「老董與董娘」對決除了劇情勁爆,更開啟了文大管理層一脈相傳的選邊站與小心翼翼。隨後的董事會派系大戰、校長遴選一波多折,也一再掀起大波濤,讓校友們再愛母校也尷尬不已。

華岡面山壯闊,彩虹創下金氏紀錄,校園美景名列前茅,唯「民主」向來不是文大熱門關鍵字,學運歷史停在21世紀前,民主對話與共同決策機制在教職員圈十分罕見。今年六月底,文大校方與高教工會的勞資爭議,更凸顯校方對民主氛圍的無法忍耐。大學本當向學子示範何謂容納多元意見,何謂開放式討論,校方竟縱容高層非法解僱工會領導人、阻撓首長滿意度調查的工會活動,勞動部最終做出資遣違法的裁決,成為全台大學首例。

這是典型缺乏反思與民主素養的管理風格。權力和派系蓋起高牆,牆裡的人習慣了自求多福,彷彿只要時間滴答,一切都會過去,不會改變,也無需改變。

老董事長的辭世,讓老校友們在回憶華岡歲月之餘感慨萬千:文大什麼時候才能從不可逆的保守家臣,破冰迎接民主治理的新機?

2017-11-28-文化大學董事長張鏡湖(前右三)、董事張海燕(前右一)、董事袁興夏(後右四)。(張海燕提供)
文化大學董事長張鏡湖(前右三)25日下午在台大醫院辭世,享耆壽92歲。(資料照,張海燕提供)

儘管如此,做為文大校內首次組成的工會組織,高教工會文大分部對學校董事會未來的運作與效能,仍願保持樂觀的期待。私校治理最不可迴避的家族接不接班、派系如何整合,文大董事會勢必要面對,要慎思,以回應廣大校友與教職員生的期待,自勉揮別強人治理,邁入新階段。

再者,董事會的運作與決策必須公開透明,遵守大學法、私校法、文大組織規程等既有法規。董事不可介入校務,但對行政團隊的表現,要善盡監督管理、公正檢視之責。

準此,董事會更要學習展現胸襟,修正民主機制。在早已不是宮廷的時代,文大董事會必須理解,學校能有今天,是靠一代代辛苦教職員的共同打拼、社會各界認同捐助,和寶貴的學生學費而來。摒棄人治,導入民主治理再急迫不過。除應增設教職員生董事、教職員生監察人席次,更要鼓勵教職員工加入工會,透過健康的勞資對話,建立「開放討論、平等協商、共同決定」的新校風。

少子化為台灣高教帶來各種慘不忍睹的亂象和危機,大學必須自求多福,方能應變永續。學校的決策,攸關所有教職員生的權益,本就應由所有成員共同參與,文化大學若能將此刻視為變革的轉捩點,將有機會擺脫保守邁向創新,成為台灣落實私校轉型、建立民主制度的最佳典範。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公關工作者。中國文化大學兼任專技助理教授,文大推廣部原公關部部長。現為高教工會文大分部召集人。媒體工作資歷19年,大學任教10年。關注高教前線職場生態與教職員權益,並以文字深耕人生紀錄和社會觀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