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共融》「舞台劇變廣播劇!」 口述影像師助視障「聽」戲劇

2019-07-12 09:10

? 人氣

口述影像講師盧志杰說,他的目標是,「讓看不見的人,比看得見的人看更多。」(資料照,取自臉書「國家兩廳院 NTCH, Taipei」)

口述影像講師盧志杰說,他的目標是,「讓看不見的人,比看得見的人看更多。」(資料照,取自臉書「國家兩廳院 NTCH, Taipei」)

為讓藝術更貼近所有族群,國家兩廳院今(11)日舉辦藝術共融工作坊,邀集國內場館、文化中心代表,討論包含無障礙設施等共融措施。口述影像講師盧志杰,以自己與唐美雲歌仔戲團的合作經驗分享,如何藉由口白,協助視障者用「聽」的方式欣賞戲劇,「我的目標,就是把舞台劇變成廣播劇,要讓看不見的人,比看得見的人看到更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家兩廳院今舉辦藝術共融工作坊,邀集國內各藝文場館、文化中心經營團隊,以及地方文化局處等單位,對文化平權、無障礙場館空間等討論,並舉行分組圓桌會議,由各藝術領域工作者,分享推動無障礙體驗的經驗。

「演出前簡述故事大綱 體貼視障者」

障礙戲劇教學講師許家峰,本身也是視障者,他談到,視障者會習慣用自己的身體來衡量尺寸,如手臂的長度、幾個拳頭的距離等。他分享,自己進入一個空間時,會請朋友告訴他這裡的大小,包含舞台多大、高度多高,朋友也會帶他到舞台前走一趟,計算步伐,這樣就可以讓視障者快速了解狀況。

許家峰指出,視障者無法快速讀取節目單的資訊,自己曾遇過表演,在演出前5到10分鐘,把整個故事流程講一遍、介紹演出人員會在哪裡等,讓觀眾對故事、人物有概念,如果有多一點這樣的導聆,視障者能比較好了解。

另許家峰談到,場館較難收集到視障者的意見回饋,呼籲各場館團隊,可以更主動去邀請,不管是請工作人員聲音詢問,或代填資料,鼓勵主動詢問視障觀眾的意見,這對後續的節目安排都很珍貴;如節目單,很多團體會把節目資訊做QR CODE,但視障者常不知道有這東西,主辦方可以事先提醒。

2018年10月1日_視障者進兩廳院欣賞表演。(取自臉書「國家兩廳院 NTCH, Taipei」)
視障者進兩廳院欣賞表演。(資料照,取自臉書「國家兩廳院 NTCH, Taipei」)

「讓看不見的人,比看得見的人看更多」

口述影像講師盧志杰,分享自己與唐美雲歌仔戲團合作經驗,指視障者觀賞歌仔戲時,會戴上耳機,在演員唱戲前,會先由他唸口白,因台灣人對台語的理解有限,聽歌仔戲很多人需要字幕,而他就是視障者的字幕機。

「我的目標,就是把舞台劇變成廣播劇,要讓看不見的人,比看得見的人看到更多。」除了對白字幕外,盧志杰談到,他也會以對白來描述劇情、角色動作、氣氛,且像要講千軍萬馬,歌仔戲舞台上不會真的有千軍萬馬,但是聽耳機對白,「我說千軍萬馬,就真的是千軍萬馬。」

盧志杰也從執行面說明,劇團的劇本上,都會寫動作指示,或是氛圍,這些他會作為參考,並跟著劇團彩排抓時間,才能抓出每一個句台詞的空檔,配合節奏、插入口白說明,「目標是(口白)要完美的鑲嵌在劇作裡,變成兩聲道的廣播劇。」 

場館方遇困難 「手語人才太少」

圓桌討討論會後,並由各小組參與者進行分享,「無障礙空間規劃」組參與者,從「易讀」概念指出,可以思考簡化場館的引導標誌,快速讓人理解廁所、服務台等設施。而有些身心障礙者,可能無法理解一些字彙用法,所以想要建立字庫,用簡單字彙,讓觀眾理解到底在表達什麼,演出前須知,也可以研發比較簡單版本,讓大家易於理解。

「聾導覽」組學員則表示,場館方最常遇到的困難,是大家對手語的理解少,手語人才也太少,或許政府跟民間團隊,可以多舉辦手語工作坊、固定課程,或者在課綱裡加入手語教育,也可以讓小朋友體會聾人生活,讓他們理解無法用聽覺理解生活的狀況。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