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幸吟專欄】823波羅的海之鏈30年—看見歷史現場片段

2019-07-12 09:00

? 人氣

1989年8月23日波海之鏈,現代科技重現當年場景。(圖/謝幸吟提供)

1989年8月23日波海之鏈,現代科技重現當年場景。(圖/謝幸吟提供)

知道823波羅的海之鏈Baltic Chain(又稱823波羅的海之路Baltic Way),是從看見一張充滿童趣的畫作開始的,畫中男女老少手牽手排成三排,標題正是Baltic Way,說明寫著:1989年8月,波羅的海國家200萬人民從塔林、里加、到維爾紐斯站成一線,長達600公里,展現了他們想要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獨立的決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波海之鏈,源於抗議1939年8月23日簽署的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圖/謝幸吟提供)
波海之鏈,源於抗議1939年8月23日簽署的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圖/謝幸吟提供)
童趣的筆觸,畫出823波海之鏈。(圖/謝幸吟提供)
童趣的筆觸,畫出823波海之鏈。(圖/謝幸吟提供)

這張黑白影印在A4的紙,放在「拉脫維亞佔領時期博物館」(Museum of the Occupation of Latvia, 1940-1991)二樓販賣部外面走廊的一個角落。博物館小手冊封面,也用了一張有著拉國國旗的波海之鏈照片。

拉脫維亞佔領時期博物館。(圖/謝幸吟提供)
拉脫維亞佔領時期博物館。(圖/謝幸吟提供)
愛沙尼亞國家博物館,巨大開口包容過去展向未來。(圖/謝幸吟提供)
愛沙尼亞國家博物館,巨大開口包容過去展向未來。(圖/謝幸吟提供)

飛到拉脫維亞第二天、2018年10月2日在里加老城晨跑梳洗早餐之後,散步到市中心的這座博物館,這裡是永久館整修期間的臨時場所。門前的鐵柵欄,即使沒有斑駁又有陽光照耀,還是有深深的禁錮感。猶豫一下,還是進去了。進門處連結二樓與地下一樓兩個展覽區,黑黑的、塵味很重的空間,覺得不透氣。只有販賣部的光亮吸引我,也勾住我關注更多823波羅的海之鏈的心。

愛沙尼亞國家博物館文資--823波海之鏈。(圖/謝幸吟提供)
愛沙尼亞國家博物館文資--823波海之鏈。(圖/謝幸吟提供)
愛沙尼亞國家博物館文資--823波海之鏈。買票後得到一張小卡,掃瞄下方符號就可以切換。(圖/謝幸吟提供)
愛沙尼亞國家博物館文資--823波海之鏈。買票後得到一張小卡,掃瞄下方符號就可以切換。(圖/謝幸吟提供)

本篇文章共 3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4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幸吟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