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打開電視都是灑狗血偶像劇,是因為台灣人真的愛看,還是別無選擇?

2016-06-16 11:45

? 人氣

到底該拍什麼才能反映台灣?說什麼樣的故事才能貼近台灣社會、與我們的生活現況?演什麼樣的戲才能反映真實,讓台灣以外的世界看見我們?

台製偶像劇在 2000-2006 年的輸出率達 100%,這引以為傲的數字你知道嗎?當時台灣戲劇深受大陸及東南亞國家的歡迎。更成功地遞補韓劇在亞洲市場銷售上的滑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時至今日打開電視,轉來轉去都是陸劇、韓劇,台灣觀眾愈來愈難看到有創作力豐富的戲劇。台灣的偶像劇題材淪為附庸,包括什麼題材收視率好,我就跟著拍什麼,儘管現在看似主題不同,但上演的是同一齣戲碼。但,這表示我們真的愛看?還是無從選擇?過去標榜大投資、大製作、大導演、大明星的「四大」劇極多。但當台

劇越拍風格越統一化,與美國、南韓等國成熟的電視劇,若不以製作費比較,單純以故事來看,台灣戲劇還停留在「向廣告要效益、靠拉長賺收視」的階段。

這些年,電視上常出現直白粗糙的台詞,甚至有荒誕不經的情節語空泛離奇的內容,但如此情節竟然成了電視台播放劇集的主流。製作方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低,卻要觀眾對忍受度越來越高,如此情況下怎麼不導致觀眾流失呢?

但對於電視戲劇遠景,也必須從失望中找出希望,台灣影視從業人員仍盼望,也努力為製作好的戲劇持續奮鬥著。以去年底獲得文化部電視輔導金的「植劇場」、「CSIC鑑識英雄」及「雙城故事」等劇,都是台灣影視圈產業裡默默努力耕耘,冀望能製作出具有故事性、或文化、時代角度的戲劇。

舉例來看,由王小棣領軍監製的「植劇場」,這是一系列四大主題、八部劇的影劇作品,除了監製兼導演的王小棣之外,還包括:蔡明亮、陳玉勳、瞿友寧、王明台、許傑輝、徐輔軍、安哲毅等八導從前期就開始投入打基礎,後期則加入北村豐晴、柯貞年等風格不同的導演加入。但「植劇場」的光環並不是只在這幾位大導演,也不只是領軍主演的一線明星(如日前新聞發佈的楊丞琳、吳慷仁等等),「植劇場」有另一個核心重點:培育台灣新演員!

當許多明星都往大陸發展時,台灣戲劇的確需要一些新面孔、新血的注入,觀眾漸漸察覺,外表年輕好看的新人,但卻不會演戲,「帥哥美女牌」已成為偶像劇詬病之處。王小棣長久以來對於培訓新演員相當積極,這次在「植劇場」裡,就把培訓的24位新面孔要分別在八部劇露臉。但這同時間也有許多人擔心「植劇場」這樣的嘗試是否太過大膽?觀眾買單嗎?廣告主買單嗎?或許是逆向操作台劇市場,但實際上也以此證明改革需要行動。

(圖/植劇場@facebook)
新秀演員林子君在公視《再見女兒》一劇表現亮眼(圖/植劇場@facebook)

最早啟用F4打造偶像劇的導演蔡岳勳就曾感嘆台灣一直不願意培養演員,電視台、製作人、導演都是柿子挑軟的吃。因為新人要花時間教戲、沒有 保障、沒有票房,所以台灣逐漸失去了明星、演員。但就長期在台灣影視環境來看,偶像化的明星已成為電視台認為可以爭取年輕觀眾的最主要籌碼,也直接影響電視台對廣告主的吸引力。如今要準備翻轉既定模式或許需要時間,可是觀眾並不會給太多時間,不管是陸劇或是韓劇,台劇若拉不住這些性質重疊性高的觀眾,外來劇還是會遙遙領先在前頭。

當然,按照目前模式,收視數字可能還在電視台及廣告主容許的範圍,只是一旦熱度過了,照樣無法生存。台劇如果不及時在題材內容及人物塑造上下功夫,克服一味談情的弱點,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難免很快被觀眾冷落。尤其在社會議題、公共議題部分,台劇很少或者幾乎沒有反映這部分,也刻劃不出整個社會、國家、人民的實際面貌。像日本的大河劇,都是解讀民族歷史的嚴謹之作。做一部戲不僅要看市場上流行什麼,有時也要看能給市場上帶來什麼。

一直在耕耘如何說出好故事的王小棣,這次「植劇場」就找來徐譽庭、陳世杰、溫郁芳等多位知名編劇加持。這幾位戲劇市場上說故事的高手,或許能為台劇帶進不一樣的突破與亮點,畢竟好的故事才是拉起台劇的一條線。到底該拍什麼才能反映台灣?說什麼樣的故事才能貼近台灣社會、與我們的生活現況?演什麼樣的戲才能反映真實,讓台灣以外的世界看見我們?

當相關單位關注在收視率多少、偶像明星紅不紅、周邊商品賣不賣之外,也許真正能引發共鳴與思考的戲劇,才是台灣影視戲劇未來更要積極努力的方向。

*作者簡介:文字工作者,愛看所有影像,但喜歡用反向方式來思考一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