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南海仲裁庭不公正的幻覺

2016-06-16 06:25

? 人氣

不要妄言國際仲裁不公正。(圖為海牙國際仲裁法院)

不要妄言國際仲裁不公正。(圖為海牙國際仲裁法院)

在英國,尤其是那些所謂有聽過比較好的學校的國際法教授,他們沒有動機也沒有習慣,甚少有衝動要寫報紙社論。因為,在英國政府內,國際法事務的意見與討論,不需要在意一般大眾的意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講直接一點,任教英國的國際法教授或在政府內從事國際法相關業務的英國官員,只在意圈內人還有權威專家的意見。換個方式說,他們認為這是絕對小眾的工作,眼中根本沒有圈外人。雖然我從沒有聽過哪個英國教授或官員真的用過elite這個字,因為他們都知道,這個字在英文已經是個髒字。

過去十幾年來,最讓生活在英國的國際法教授感到受刺激,覺得政府的國際法立場有胡扯風險,因此有衝動向大眾發表意見的,是2003年美英聯軍侵略伊拉克前的大辯論。那篇集結多位教授合發的社論標題是”War would be illegal”.(07 March 2003, the Guardian)

那次辯論的高潮,是英國外交部條法司副司長(Deputy Legal Adviser) Elizabeth Wilmshurst辭職不幹了。因為他相信,若沒有一個新的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決議文,就沒有動武的法律基礎,這和那些寫社論的國際法教授,是一模一樣的判斷。之後該辭職信不知為何就外洩出來,至今網路上都一查就有。

Wilmshurst的事蹟,現在已經逐漸潛移默化成一個英國政府高階文官,尤其是主事國際法的文官,在面臨動武,這種人類最極端的暴力行為時的某種道德典範。而目前不論從哪個角度看,美英等國聯軍攻打伊拉克確實是沒有道理。失了面子也失了裡子。

這類故事,在英國國際法老師口中,即便沒有常講,也會偶爾拿來當教案提醒同學,提醒不要為了政府或政治人物的目標,毀了自己的專業和道德標準。尤其若有天你自己不幸變成政治人物。

這類堅守專業與正義的故事,其實實例還不少。最近英國國際法圈子大家必看的電影叫Eye in the sky,劇情大概也是在反映這種專業與道德、政策目標與人命取捨之間的討論。

此外,若你有注意過在荷蘭的Davids Commission,在英國的Chilcot Enquiry,就會理解在歐洲,至少是國際法學界與業界,有一系列檢討政府政策、追究法律顧問不能為了服務政治目標而亂扯法律意見的討論。

有一個很有名的小故事就是,英國外交部前條法司司長Ian Sinclair,曾告訴英國籍的國際法院前法官Robert Jennings說: “You know, Robbie, you’ve no idea how I spend my time. I spend so much of my time, saying ‘Minister, this is a very good idea, but I’m afraid you can’t do it’.”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