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教師,也是一名社子島居民。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常常想像:那些在社子島學校裡上課的孩子們,從教室的窗戶望出去,會看見什麼樣的風景?他們看見的,可能是一條條蜿蜒狹窄的巷弄、屋齡超過半世紀的紅磚老房,還有午後陽光下,一旁牆面斑駁卻熟悉的街角。他們走在沒有紅綠燈的街口,等著大人來接;他們在巷子裡追逐、在堤防邊吹風,過著和城市其他孩子截然不同的日常。
這樣的街景,在今日的台北市已經越來越罕見了,但在社子島,它至今依舊存在著。存在,不是因為居民特別戀舊,而是因為這裡已經超過五十年,無法重建、無法更新、也無法往前走。
我們曾經也有過期盼,也曾經相信政見、計畫、專案名稱可以為這裡帶來改變,但一次又一次,我們迎來的只是等待。而現在,終於有些事情,變得不再抽象,也不再遙遠。
北士科點燃了轉機,而這一次我們站得很近
今年5月,輝達正式宣布將其海外總部落腳於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引發了產業界與房市界的連鎖反應。媒體稱之為「第五次工業革命的起點」,投資人稱之為「下一個矽谷,而我們社子島居民,看見的是一座過去總與我們無關的橋,突然成了可能的連結點。因為我們與北士科,真的只隔了一條橋。這不僅僅是地理上的接近,更是發展脈絡上的轉折。過去北士科發展,我們遙遙相望,感覺無從搭上機會;但如今全球頂級的AI企業插旗此地,政府大力推動產業聚落,我們第一次不是在旁邊看風景,而是身在風景裡。
區段徵收時程具體化,讓未來不再只是幻影
社子島的開發歷程一波三折。雖然環評曾在行政訴訟中遭撤銷,但市政府並未因此退縮,反而迅速應對,提出上訴,表達持續推動開發的決心。今年5月,第二次公聽會亦如期舉行,代表這項計畫並未因為程序爭議而中止,反而更加具備制度韌性。
然而,公聽會當天,自救會人士依舊選擇以干擾取代溝通、以衝突掩蓋理性,不僅破壞現場秩序,也妨礙其他居民獲取資訊、發表意見的權利。儘管如此,市府簡報中仍清楚揭示了兩項關鍵時程:今年9月將正式啟動社子島協議價購作業;以及預計於民國115年(2026年)公告區段徵收。
明文列出這些資訊,對我們居民而言,是重大轉捩點。從過去不斷延宕的計畫藍圖,第一次具體呈現在眼前,讓我們不再只是被動旁觀、無從準備,而能真正開始思考:該如何規劃、選擇與參與我們家園的下一步。
當政策開始有了數字、有了時間表、有了對價關係,我們終於能從漫長的觀望中走出,迎向實質參與的時代。這不是想像未來,而是與未來的第一次真正對話。
我們不要炒作,也不願再被標籤,我們只想留下來
我們知道,外界總有人質疑這些改變是否又是一次炒作,是不是會犧牲居住正義,是不是為了建商圖利。但作為在地居民,我們最清楚,我們要的不是投資報酬率,也不是炒房空間,我們只想留下來,而且留下來的生活,不再是將就、不再是危樓、不再是失落。
在這座島上住久了,我們很容易對「未來」這兩個字感到懷疑。因為太多計畫來了又走,圖紙畫了又擱,宣示說了又沉寂。島民早已習慣將希望收進抽屜,以免再次失望。
但這一次不同了。第二次公聽會中,簡報明確列出了區段徵收的具體時程;市府也公開了協議價購的價格與作業程序。這些資訊的落地,不只是行政上的進展,更是居民心理上的轉折點。
而更令人感受到「藍圖已成形」的,是來自城市整體發展的大方向。今年5月輝達宣布將海外總部設於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後,許多專家、名嘴於媒體公開提出:「AI北士科+AI社子島,將是雙引擎、雙翅齊飛的台北新格局」。這樣的說法,讓我們這些長期被遺忘在地圖邊緣的居民,第一次看見自己不只是跟得上,而是可能與AI時代同步起飛的一部分。
*作者為教育工作者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社子島的未來,我們不能再等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