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當聚光燈在法國亞維儂與英國愛丁堡亮起時,登上舞台的不僅是臺灣頂尖的表演藝術家,更是臺灣在國際社會中日益清晰的文化面孔。這不僅是一場藝術的跨國遠征,更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文化外交」行動,標誌著臺灣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運用藝術的軟實力,向世界發出最自信的聲音。
「沒想到半世紀後,有機會以文化部長的角色...共同推動『文化外交』。」文化部長李遠提到,為這次的藝術出訪定下了深刻的註腳。他憶及 1970 年代臺灣退出聯合國之際,在外交部擔任工讀生的往事,今昔對比,感慨萬千。
這段個人經歷,映照出臺灣外交路徑的巨大轉變。如今,文化不再僅僅是藝術,它已成為外交的鋒線。李遠透露,本次行動是文化部與外交部長林佳龍進行「雙部長會商」後的具體成果,並被納入「歐洲臺灣文化年」的整體策略中,目標是將亞維儂與愛丁堡這兩大世界級藝術節,打造成展現臺灣文化能量與價值信念的關鍵亮點。
在這場文化外交中,8 組表演團隊扮演著至關重要的「文化使者」角色。他們的作品橫跨舞蹈、戲劇、偶戲與馬戲,深刻探討著性別、記憶、認同與情感等普世議題,這正是臺灣社會多元、開放與創作自由的最佳證明。

在「外亞維儂藝術節」:麥藍堤亞舞團的《共》以髮絲相連,隱喻人際的束縛與共生;翃舞製作的《推拉》直面社會中的權力與性別張力;身體處方的《㒩》用詩意肢體探問生死;而 FOCASA 馬戲團的《愛情烏托邦》則以荒誕小丑劇,上演一場人性的寓言。
「愛丁堡藝穗節臺灣季」:囝仔人的《果子去哪裡?》以果實遠行比擬成長;君舞蹈劇場的《痕跡》追尋客家文化記憶;拾陸製作的《年少時光》勾勒青春的掙扎;斜槓青年創作體的《你欲泅去佗位?》則以無語言偶戲,展開一場尋鯨的想像之旅。
這些故事,不僅是藝術的展現,更是臺灣當代社會的縮影。誠如李遠部長向藝術家們的深情喊話:「親愛的藝術家們,你們是臺灣文化的使者,不僅代表臺灣創作力,也代表我們的價值信念與文化自信。」
歐洲經貿辦事處、法國在台協會與英國文化協會代表的共同出席,更凸顯了國際社會對此次交流的重視。文化部的目標不僅是贏得台下的掌聲,更是藉此平台深化臺灣與國際藝文界的網絡,為未來的合作與邀演鋪路。
隨著這 8 組團隊即將踏上征途,他們所背負的,是臺灣豐沛的創作能量與整個社會的期盼。一如李遠部長所言:「我們在臺灣等待你們凱旋歸來,與我們分享每一場掌聲與感動。」而世界,也正等著透過這些動人的作品,重新認識臺灣。
(相關報導:
將藝術延伸到味蕾── MMHG 跨界打造北美館餐飲新風貌 Bonami 法式小館、Rolling Dough 咖啡廳 6 月 6 日開幕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