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連續2年蟬聯國人癌症發生人數與死亡人數之首,堪稱新國病。在肺癌的治療上,目前屬非小細胞癌且具特定基因變異者,幾乎都有相對應的標靶藥可吃,相形之下,無基因突變者就成了弱勢族群,過去臨床上只能靠化療續命。所幸健保署今年(2025)6月1日起,開放「非鳞狀非小細胞肺癌」、「轉移性」,以及「不具有各種腫瘤基因異常」且不限PD-LI表現量,皆可獲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PD-L1抑制劑」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的給付,推估每年約有1600人受惠,1年可省下200萬藥費。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免疫療法為目前國際癌症治療之趨勢,依2025年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最新非小細胞癌治療指引,此次健保署給付的免疫PD-L1抑制劑,被列為最高證據等級之藥品,也補足無基因突變肺癌病友之用藥缺口,可望再度提升我肺癌治療整體治療預後。
肺癌已進入個人化治療時代,在擬定治療方針前,確認組織型態與基因突變,並對症下藥,才能達成最佳治療效果。陳育民說,肺癌依組織型態可分為小細胞癌與非小細胞癌2大類,在台灣非小細胞癌約佔9成,國人最常罹患的肺腺癌就屬非小細胞癌;在已知的基因突變中,非小細胞癌中具EGFR突變者最多,約占5~6成,其他如ALK、MET、ROS1與RET等,突變機率偏低,占比都在5%以下。
然而只要有基因突變,患者就可選擇相對應的標靶治療,目前在台灣已取得適應症的標靶藥約有10種,「相形之下,在非小細胞癌患者中,還有3~4成無基因突變的患者,其治療選擇與資源就相對少很多,成為相對弱勢族群。」
高雄市大同醫院內科部部長王金洲教授表示,直到免疫治療出現,無基因突變的肺癌患者才迎來一線曙光。肺癌領域所運用的免疫藥被稱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其作用機轉源自癌細胞為了躲避人體免疫殺手T細胞的攻擊,會使出如同詐騙的手法,模仿正常細表現出PD-L1,與T細胞的上的PD-1結合,欺騙T細胞讓它以為是正常細胞而不予攻擊。
此時使用免疫檢查點:PD-L1抑制劑,將PD-1與PD-L1之間的連結阻斷,就能揭穿癌細胞的詐騙,喚醒T細胞再度認出癌細胞,重新發動攻擊。
王金洲說,在大型試驗中,可看到PD-L1免疫抑制劑合並抗血管新生標靶,對於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效果特別好, 關鍵就在於抗血管新生標靶能抑制腫瘤不正常的血管生成,改善腫瘤周邊的微環境,協助化療和免疫藥物達成1+1>2的療效。
台大內科部胸腔科主治醫師廖唯昱教授表示,針對轉移性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無基因變異的情況,目前國際上主流第一線組合,即為化療合併上述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與抗血管新生標靶,根據大型臨床試驗數據來看,有機會為患者爭取20個月的存活期。 (相關報導: 前台大醫院院長林芳郁驚傳罹失智症 妻林靜芸宣布成立基金會為夫圓夢 | 更多文章 )
廖唯昱進一步說明,一旦化療合併免疫治療與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時,不管PD-L1表現高或低,甚至是幾乎不表現者,都能看到明顯的治療效果,所以不需要特別針對PD-L1表現量限制病患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