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幣匯率在5月初迎來史詩級升值狂潮,不只出口商怨聲載道,部分投資人也被匯損殺得措手不及。中央銀行表示,匯率只有一種價格,無法同時又升又貶,滿足所有參與者或特定產業的期待;央行維持新台幣匯率的動態穩定,促進外匯市場有序運作,以求全民最大福祉。
央行說明,今年以來新台幣匯率波動擴大,主要是因為國際經貿及金融情勢變化較大,尤其4月9日美國宣布暫緩90天實施對等關稅,以及4月11日公布半導體及資通訊產品等20項對等關稅暫時豁免清單,使得客戶積極提前備貨。在此期間,外資匯入資金投資台股,加上廠商因新台幣升值預期心理,增加美元供給所致。
每個人的盤算都不一樣
央行表示,新台幣匯率是由外匯市場供需決定,但外匯市場參與者眾多,出口商希望新台幣貶值,藉此增加收益;進口商與消費者則希望新台幣升值,因為能以相對便宜的新台幣價格購入進口商品及服務。
另一方面,大企業財務資源相對充足,產品競爭力較強,對於匯率波動影響的承受力較佳;中小企業的財務資源及避險能力有限,需要提高產品競爭力,才能降低匯率波動的影響。
台灣競爭力提升 減緩新台幣匯率波動的影響力
央行指出,近期新台幣匯率升幅較大,主要是台灣經濟表現基本面較佳,尤其台灣出口深受國外需求影響,而且近年競爭力提升,減緩新台幣匯率波動對產品競爭力的影響。
回顧2019年至2022年初,新台幣對美元匯率也曾大幅升值,最高升至27.607元,但2020~2022年這3年,我國出口成長率平均值約13.9%,經濟成長率平均值約4.3%,優於其他主要經濟體。
今年5月新台幣匯率升值,台灣出口物價年減7.3%,但AI等應用持續熱絡及客戶端因應美國關稅政策變數提前備貨等國外需求強勁,台灣以新台幣計價的出口金額年增率仍達32.3%。

新台幣升值 對於出口商不是只有單方面的壞處
央行說明,伴隨物流、資訊流等成本的降低,催化全球價值鏈發展,跨國產業專業分工盛行,企業將不同的生產階段活動分散在許多不同國家,以致出口品中,使用愈來愈多自國外進口的中間財。
實證研究發現,進口比重越高的出口商,其匯率變動對出口的影響越小,全球價值鏈的參與,使得匯率升貶對出口的影響弱化。
央行表示,台灣高科技企業全球運籌,力求提升先進製程技術及客戶夥伴關係,以及在全球供應鏈關鍵地位,對出口品價格具有影響力,匯率對出口的影響下降。根據研究顯示,台灣「電腦、電子與光學製品」因為全球價值鏈參與程度高,且具技術領先優勢,以致匯率變動對其出口的影響不明顯。
由於國內資源有限,出口品的生產原料大多仰賴國外進口。台灣農工原料進口占總進口的比重約三分之二,其中半數以上用來投入出口品生產。新台幣匯率升貶,不僅影響出口價格,也同時影響進口成本,兩者會部分抵銷。 (相關報導: 台灣降息無望?楊金龍透露政策轉向的條件,也不會靠降息壓制新台幣升值 | 更多文章 )
對於出口商而言,雖然新台幣升值將導致出口營收或價格競爭力下降,但也讓生產所需的中間財進口成本下降,以及投資所需的資本設備進口成本下降,利弊可部分互抵,而非只有單方面的不利影響。